在“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中,“德教”之义为()

题目
单选题
在“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中,“德教”之义为()
A

德政

B

美政

C

美好的教化

D

道德教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此乎"中"加"之义为( )

A、增加

B、夸大

C、超过

D、赶上


参考答案:C

第2题:

下列反映“德主刑辅”的说法有()

A.天之任德不任刑

B.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

C.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D.明刑弼教

E.孝者,天之经也


参考答案:A, B, C, D

第3题: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谨庠序之教:


正确答案:
认真地进行学校教育。

第4题:

德教适用于盛世,亦是治理乱世之良方。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第七段:然则,圣人不言补乎↑(36)?曰:盖汗下吐,以若草木治病者也↑(37)。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38)。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39);汗下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肉而已↑(40);及其有病↑(41),当先诛伐有过↑(42)。病之去也,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43),刑措而不用↑(44)。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必欲去大病大瘵↑(45),非吐汗下末由也已↑(46)。


正确答案: 【注释】
(36)然则:这样,那麽。
(37)若:此。近指代词。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若,犹此也。”草木:指药物。
(38)“补者”二句:《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口体,偏义为“体”。
(39)德教:道德教化。
(40)已:完了;完毕。《周易•损卦》:“已事遄往。”孔颖达疏:“已,竟也。”《战国策•齐策二》:“言未已,齐让又至。”(让,斥责)
(41)及:如果。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及,犹‘若’也。”
(42)过:《素问•五藏生成论》:“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明代马莳注:“过者,病也。凡《内经》以人之有病,如人之有過误,故称之曰过。”
(43)治:正常。
(44)刑措:谓刑罚弃置不用。
(45)瘵(zhài债):《说文•疒部》:“瘵,病也。”《一切经音义》引三苍云:“今江东呼病皆曰瘵。”
(46)末由:无从。
【今译】
这样,那麽圣人就不讲补了吗?我说:汗法、下法、吐法,是用草木治病的方法。补法,是用谷物、肉类、水果、蔬菜营养身体的方法。谷物、肉类、水果、蔬菜之类,好比是国君的道德教化;汗法、下法、吐法之类,好比是国君的刑罚。所以说:道德教化,是昌盛太平世代的谷物肉类;刑罚,是治理乱世的药物砭石。如果人们没有疾病,只需粮食肉类罢了;如果他们有病,应当首先攻伐有罪过的病邪。疾病祛除後,用粮食肉类补养他,好比社会已经太平,刑罚便搁置不用一样。怎麽能把药物砭石当作是补呢?如果要除去大病,除了吐法、汗法、下法,就没有别的途径。

第6题:

在"然针灸之技,昔之专门者固各有方书,若《素问》……与夫补泻灸刺诸法,以示来世矣"中,"示"之义为( )

A、显示

B、指示

C、表示

D、示教


参考答案:D

第7题:

《孝经》明确提出孝的境界包括()。

  • A、始于事亲
  • B、中于事君
  • C、终于立身
  • D、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正确答案:A,B,C

第8题:

在"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中,"德教"之义为( )

A、德政

B、美政

C、美好的教化

D、道德教化


参考答案:D

第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 A、德
  • B、教
  • C、礼
  • D、仁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接句为:()

  • A、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B、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C、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D、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