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材上的异同?

题目
问答题
简述马致远《汉宫秋》和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材上的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元杂剧的代表作有()。

A马致远《汉宫秋》

B关汉卿《窦娥冤》

C白朴《梧桐雨》

D王实甫《莺莺传》


A,B,C,D

第2题:

被称为元代前期历史剧代表作的作品是()。

  • A、《单刀会》和《汉宫秋》
  • B、《赵氏孤儿》和《单刀会》
  • C、《扬州梦》和《梧桐雨》
  • D、《汉宫秋》和《梧桐雨》

正确答案:D

第3题:

下列杂剧作品属于历史题材的有( )

A、关汉卿的《窦娥冤》

B、白朴的《梧桐雨》

C、马致远的《汉宫秋》

D、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参考答案:BCD

第4题:

《汉宫秋》是()的作品。

  • A、马致远
  • B、白朴
  • C、关汉卿
  • D、王实甫

正确答案:A

第5题: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其中马致远的代表作是()。

  • A、《尚书》
  • B、《汉宫秋》
  • C、《史记》
  • D、《汉书》

正确答案:B

第6题:

元曲四大悲剧有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还有:()

  • A、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 B、王实甫的《西厢记》
  • C、马致远的《青衫湿》
  • D、关汉卿的《救风尘》

正确答案:A

第7题:

《汉宫秋》的作者是()

  • A、王实甫
  • B、马致远
  • C、白朴
  • D、汤显祖

正确答案:B

第8题:

《窦娥冤》、《赵氏孤儿》、《浣纱记》、《汉宫秋》、《墙头马上》五部作品的作者分别是()

A.纪君祥、关汉卿、白朴、梁辰鱼、马致远
B.马致远、关汉卿、梁辰鱼、纪君祥、白朴
C.关汉卿、纪君祥、白朴、梁辰鱼、马致远
D.关汉卿、纪君祥、梁辰鱼、马致远、白朴

答案:D
解析: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是名闻中国的十大悲剧之一,故事渊源是《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历史剧,也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该剧主要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合亲的故事。恰当而深刻地表现了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这一主题。《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的杂剧代表作,被称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法国作家伏尔泰将其改编为五幕剧本,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悲剧。《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与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一起被誉为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是元代戏剧家郑光祖的代表作。《琵琶记》:全名《蔡伯喈琵琶记》,是元朝末年由高明所著的一部著名南戏,被称为“南戏之祖”。《浣纱记》:是明代中晚期作家梁伯龙的代表作。《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问世400余年,成为著名的文学经典与舞台经典。汤显祖在《题词》中说:“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的代表剧作,与《长生殿》、《牡丹亭》、《西厢记》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展现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画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霸王别姬》:此剧一名《九里山》,又名《楚汉争》、《亡乌江》、《十面埋伏》。由梅兰芳演绎的《霸王别姬》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源于乾隆时期的一部地方戏——《配杨妃》,经京剧大师梅兰芳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成为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

第9题:

《汉宫秋》是谁的代表作()?

  • A、关汉卿
  • B、马致远
  • C、王实甫
  • D、白朴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白朴的《梧桐雨》杂剧在题材的处理上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何不同?白朴的这种处理客观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正确答案: 白朴的《梧桐雨》杂剧主要是根据白居易的《长恨歌》再创造的。但在题材的处理上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两点不同。
第一、白居易笔下的李杨爱情不涉及男女秽事,显得很纯洁;白朴在杂剧中增加了有关李杨宫廷艳史的交待和描写,对这些进行了欣赏性的揭露。唐明皇夺儿媳为妃子和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私情如两个赘瘤,破坏了爱情机体的纯洁,因而这种同情和前边的揭露显得矛盾。这一题材处理上的失误给作品带来致命伤,使全局就总体面言只以文采取胜而缺乏思想的光华。
第二、删去了《长恨歌》结尾临邛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为唐明皇寻觅太真仙子,太真仙子托道士给唐明皇捎回爱情信物的浪漫主义笔墨,而以唐明皇思念杨贵妃成梦,醒来只听雨打梧桐,更添愁闷结束全剧。对这一题材处理上的变动,作者用整个第四折来完成。
在《梧桐雨》第四折中,作者反复渲染唐玄宗思念杨贵妃的迷惘状态,展开了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作品在深沉的悲剧气氛中结束。虽然这种心理描写不少地方都表现了李隆基对过去豪华风流,沉湎声色的帝王生活的缅怀,如他哭太真妃遗像时只想到:“虽然是快染能描,画不出沉香亭畔迴鸾舞,花萼楼前上马娇,一段儿妖娆。”(见[滚绣球])另外还有“常记得碧梧桐阴下立,红牙筯手中敲,他笑整缕金衣,舞按霓裳乐。”至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细腰,依旧的两般儿点缀上阳宫”更是把肮脏的生活当宝贝来追忆,使人觉得他除了面对爱妃遗像“雨泪嚎咷”,“泪染龙袍”外,早已不配有什么好希望。
但是,第四折的曲辞能把人物的心理刻划和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辞句清缓,意境苍凉。如唐明皇在梦中同杨贵妃刚得欢会,却被窗外“梧桐雨”惊醒,他感到雨打梧桐叶的声音似“珍珠落”;拟“笙歌闹”;似“寒泉瀑”;似“征鼙操”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构成他的多半生生活的艺术回顾,把眼前景和心中事联系起来,使他感到:“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此时,这位“退君谢位”的迟暮老人,真象一株秋夜风雨中的落叶梧桐,无怪他要叫喊“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兀的不恼杀人也么哥!”(以上引文,均见[叼叼令]),[倘秀才]二曲)。这两支曲子,写尽此时此景中的唐明皇悔恨交加,懊恼不已的心境。
正因为这种悔恨交加,懊恼不已的心境,又面对想修一座杨妃庙也不能如愿的现实,这个曾经致唐中兴,颇有作为的一代君王更清醒些了。第三折马嵬兵变时闪过的“可知道陈后主遭着杀伐,皆因唱后庭花。”(见[风入松]曲)的忏悔又在他心头荡漾,他终于唱出了一支难得的[滚绣球]:“长生殿那一宵,转迴廊说誓约,不合对梧桐并肩斜靠,尽言词絮絮叨叨。沉香亭那一朝,按裳霓舞六么,红牙筯击成腔调,乱宫商闹闹炒炒(吵吵)。是兀那当时欢会,载排下今日凄凉,厮辏着暗地量度。”唐明皇未能以政治力量庇护长生殿的誓约,也未能因牺牲爱情而保住皇帝的宝座,在权柄和爱情两失的苦闷彷徨中,他不能不想到“今日凄凉”是昔日繁华埋下的恶果,这确实是繁华阅尽后,置身于冷雨孤灯里的警觉心理,这种描写是符合历史的准确性的。尽管作者想用这种悔恨的痛苦来净化前期爱情的目的基本上没有达到;但这样来处理题材及为这种处理服务的成功的心理描写却使爱情的不幸始终贯穿于唐明皇的政治悲剧中。在客观上可以使读者和观众认识到:杨、李爱情的失败是由于政治腐败,而政治的失败又源于荒唐的爱情。这种认识上的客观的效果显然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