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

题目
问答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如《关雎》中对爱情的积极健康的追求,《出其东门》中对爱情的忠贞,《子衿》中对爱人的真诚思念等。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
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
即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如《郑风•女曰鸡鸣》,写婚后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也同样是传神之作。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美好的婚姻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至于弃妇诗,则直接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可怜的女主人公毫不嫌弃他的贫穷,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这使得女主人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第2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农业生活诗的社会意义、历史价值及文学价值?


正确答案: 农业生活诗是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的诗,《豳风•七月》就是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大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是周朝乐官在豳地农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一首代言体诗。农业生活诗的社会历史价值:
一、再现当时的阶级差异;
二、反映西周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以《七月》为代表的农业生活诗首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两个阶级的悬殊差异,如农奴自己"无衣无褐",却要"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周朝阶级对立的社会本质,更加真切地感受农奴的不幸和悲哀。同时,它还多方面地反应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西周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七月》中描写周人不违农时、《大田》里写周人用火烧的办法防治虫害,都是对周人宝贵生产经验的形象记载。
农业生活诗的艺术成就:
一、充满农业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
二、撷趣富有深意生产生活片断,造成含蓄隽永的韵味。
《诗经》中的农业生活诗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七月》中用物候形象地表现季节更替的抽象概念,表达方式独特而生动。农事诗还往往撷取生产生活中富有深意的片断,引发人们的思考,使作品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含蓄隽永的韵味。《大田》中寡妇拾穗的细节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第3题:

简述结合作品分析《诗经》燕飨诗的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其艺术审美价值表现为:
(1)真实再现燕飨活动的场面和融洽热烈的气氛,形成一种和谐欢快的总体风格;
(2)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燕飨活动中的贵族形象。

第4题:

如何理解《诗经》中的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等。其价值表现在:
(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如《载芟》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
(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鼓舞了人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5题:

《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讽喻规谏诗的作者大多是贵族中地位较高的人物,其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如《板》《桑柔》,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釲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怨刺批判诗的作者大多是等级制度中的受压迫者或失意者,其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如《十月之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第6题:

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婚恋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
婚姻爱情诗的艺术价值:
(1)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2)特点鲜明的形象塑造;
(3)深含意蕴的景物描写;
(4)生动活泼的语言。
婚姻爱情诗是《诗经》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上,它真实地传达了男女之间深挚的感情,再现了周代社会婚姻爱情生活的情况。婚姻爱情诗还通过直接的情感倾诉,塑造了许多鲜活生动的少男少女形象,少女的天真烂漫、窈窕妩媚、庄重矜持,少男的孔武有力、倜傥潇洒甚至嬉皮笑脸,都栩栩如生。《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景物描写也颇具特色,其中多有兴寄,如《蒹葭》用凄清的秋景衬托求而不得的惆怅感伤,《桃夭》用绚烂的桃花暗示婚礼的热烈气氛和新嫁娘如花的美丽。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含有婉转不尽的情蕴,对后世影响极大。婚姻爱情诗多是民歌,其语言风格也非常生动活泼,如《郑风•溱洧》写男女间的调笑,《搴裳》写女子对男子的戏謔,都充满了生动活泼的民歌风味。

第7题:

《诗经》燕飨诗具有怎样的政治价值和历史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燕飨诗是反映古代燕礼、飨礼等礼仪活动的诗,其主要内容是描写宴饮的盛况以及宾主之间的互相赞美称誉。
燕飨诗的政治价值: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礼在周代不仅是道德伦理的规定、社会生活的仪式,还包括了国家政治上的制度法令在内。燕飨之礼在周代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周代统治者将之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的手段。因此,直接反映燕飨礼仪活动的燕飨诗,也同样具有政治功利的目的。燕飨诗的创作是要通过诗歌,告诫人们遵循燕飨礼仪,从而实现联络情谊、巩固统治的政治功利目的。
燕飨诗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在今天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记载了许多燕飨之礼的程序和仪式,是我们研究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如《小雅·瓠叶》中记载的三爵之礼,就是古代燕飨中必经的程序。此外,燕飨诗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代贵族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资料。

第8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李白山水诗的特色?


正确答案: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雄奇豪放
表现在:描写对象: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 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 代表作品:《蜀道难》、《望天门山》
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是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山水本身就给人一种阳刚之美;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等,造成一种奇幻瑰丽又豪放雄壮的风格。《蜀道难》就集中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第9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徭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l)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如《鸨羽》中对父母无人奉养的忧心,《君子于役》中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牵念; 
(2)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徭役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如《鸨羽》中以呼天式的抒情倾诉自己的痛苦;《君子于役》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最典型的黄昏之时农村生活的画面,将女主人公忧伤怅惘的思念之情放在宁静温馨的背景之中,更突出了徭役带给人们的痛苦;《何草不黄》用萎黄干枯的野草起兴,暗示了征夫役卒在繁重的劳役驱使下,也如野草般疲敝憔悴。

第10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东山》诗的反战主题。


正确答案: 作品通过一个应征赴战、役满归来的士兵在还乡途中的复杂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描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苦难,表现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作品没有直接描写征役之苦和人们对战争的憎恶情绪,而是通过战争结束后士卒归家的情形来表现的。士兵对家园荒芜情景的想象,来自沿途所见村落的破败景象,这下揭露了西周的初年频繁的战争给广大农村带来的严重破坏;士兵对新婚喜庆场面美好的回忆,恰是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无比向往和热爱的真实反映。作品《东山》就是这样,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