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周济的词论主张和理论成就。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周济的词论主张和理论成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常州词派的代表,()、周济。


正确答案:张惠言

第2题:

除张惠言外,常州词派中影响较大、在词论方面贡献较大的作家是()。

  • A、周济
  • B、张琦
  • C、厉鹗
  • D、董士锡

正确答案:A

第3题:

对于周济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他的词论强调词的社会功能

B. 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C. 长于工巧而短于乏情

D.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词对寄托的过分粘连,体现出词体形式的超然一面


标准答案:C

第4题:

以下那部不是周济的著作:()。

  • A、《味隽斋词》
  • B、《词辨》
  • C、《介存斋论词杂著》
  • D、《词选》

正确答案:D

第5题:

常州词派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 A、周济
  • B、张惠言
  • C、董士锡
  • D、丁履恒

正确答案:A

第6题:

清代著名词论家周济所属的词派是()。

  • A、常州派
  • B、云间派
  • C、阳羡派
  • D、浙西派

正确答案:A

第7题: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是需要理论的代表性理论。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除张惠言外,常州词派中影响较大、在词论方面贡献较大的作家是()

A.周济
B.张琦
C.厉鹗
D.董士锡

答案:A
解析:

第9题:

()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等,编选有《宋四家词选》,取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以为学词楷模,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理论。


正确答案:周济

第10题:

论周济“有寄托入,无寄托出”词论的内涵。


正确答案: 相对而言,“常州词派”中后起的周济的词论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周济也讲尊体,讲比兴寄托,但他以词为本位,而不是用解经的方法论词。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寄托入,无寄托出”的见解。
其《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
其《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云:“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
周济认为,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娴熟的艺术技巧,创造出独具个性的意境,即“有寄托入”。作家创造时不是从主观情感出发,先存一个“我要有寄托”的念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依托之物,而是兴与机会――主观情感由眼前的某种实景引起,在客观事物景象的触动、诱发之下,思想情感得到自然而然的流露。这样创作出的意境,即“无寄托出”。
清末况周颐一段话可以视作是对周济这个命题的阐释:“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身世之感,通于性灵(按:指性情),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横亘一寄托于搦(nuò)管(执笔)之先,此物此志,千首一律,则是门面语耳,略无变化之陈言耳。于无变化中求变化,而其所谓寄托,乃益非真。昔贤论灵均(屈原)书辞,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必非求变化者之变化矣。“(《蕙风词话》卷五))
“有”而“入”到“无”而“出”,是创作过程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由个别到普遍的提升,它反映的不但是词学的问题,也具有美学上的普遍意义,因而,“常州词派”中人潭献就说:“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千古辞章之能事尽,岂独填词为然?”(《复堂词话》)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无寄托”的作品给读者的自由联想留下了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有寄托”的词让读者“阅载千百,謦颏弗违”,最终只能达到与作者的共识。所以,“无寄托”是一种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