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新闻的采访应注意哪些事项?

题目
问答题
外事新闻的采访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采访短新闻的注意事项主要是什么?


正确答案: 新闻真正要做到既短又精,其业务要求主要在采访写作上,采访和写作相比,又主要在采访上。具体采访中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
(1)主题必须集中,力避繁杂。
主题意味着一篇报道的中心,多中心即无中心,多主题也即无主题。一篇新闻一个主题,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原则,记者在采访写作中必须遵循这个原则。采访实践中常常发现在某一人身上、某一件事上存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主题,此时,通常的做法是:
①忍痛割爱保精华
即把此人、此事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同当前形势、编辑部报道宗旨及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分析比较,看哪一个主题最具价值、最适合当前报道需要,就将这一主题连同材料进行报道,其余的主题及材料则毫不可惜地舍弃。
②注意发展搞系列
如果通过分析比较,某一主题是成熟、适合的,则立即报道,另外的主题虽然暂时尚不成熟,但凭实践经验,能判断其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会成熟,会体现新闻价值,那就暂且将其存放在一边,密切注意其发展,一旦成熟,立即予以报道,与前一个报道形成系列。
(2)材料必须精巧、以少胜多
不清楚事物的特点与本质或不清楚选用什么材料去体现这些特点与本质,是新闻短不下来、精不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材料的选择与取舍上,我们应当遵循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方法和过程,以以少胜多为原则,紧扣精巧两字做文章。能用一个事例说明问题的,就决不用两个;两个例子能解决问题,千万别用四个、五个。在材料的选择上,贪多必走向反面。

第2题:

易地采访有哪些作用和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 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易地采访可以克服记者长期在一个地方采访产生眼界狭窄、感觉迟钝甚至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等弊病,同时也是加强地区间、新闻单位间和各地记者间横向联系、优势互补的有效方法。
(1)易地采访的作用
①开阔记者眼界;帮助本地记者有效地发现新闻。
②促进各地记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易地采访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不要自视高明,要谦虚谨慎,甘当小学生。
②要利用易地采访机会,熟悉各地的情况,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全局观念,与外地记者真诚合作,提高相互间的报道水平。

第3题:

请问法院庭审采访类的新闻怎么写比较好

在法院采访时,在庭审旁听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类新闻在写作时改如何处理?从何处下手写比较好?


庭审旁听须知

 

一、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听;根据法庭场所和参加旁听人数等情况,需要时,持人民法院发出的旁听证进入法庭。旁听人员可以凭本人身份证在大门值班室办理旁听案件手续。 

二、公民参加旁听,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规定,并主动申报有否携带违禁物品接受安全检查。 

三、下列人员不得旁听:

   (一)未成年人(经法院批准的除外);

   (二)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

   (三)其他不宜旁听的人。

四、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准录音、录像和摄影; 

   (二)不准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三)不准发言、提问; 

   (四)不准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它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五、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摄影。

六、对于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审判长给予口头警告、训诫;没收录音、录像和摄影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

七、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等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至于这类新闻在写作的问题上,其实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一般只需要记录案例里边当事人双方发生矛盾的原因,还要记录双方辩护人各自的辩护意见,以及如何辩护对方的观点。

 

参考一下下列范文:

中级人民法院庭审旁听报告

 

2005 113  法学院部分04,05级学生旁听了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林淦弟伙同他人入室抢劫致被害人死亡案件的审判。

 

案情简介(公诉方)

 

199998 被告人林淦弟(福建罗源籍)与其姨丈林其龙(已接受判刑目前服刑)的指示下伙同两名江西籍青年到上海其以陈文忠名义租住的房屋内抢劫,并将房东的母亲捆绑,用毛巾和胶带封住被害人的嘴致被害人窒息死亡。三人偷走房东家内两张存折及一些现金后逃离现场。被告人将存折交与林其龙后两人一起将存折中的存款取出,分赃后被告人潜逃至20057月于上海被捉拿归案并移交福州市人民检察院。

 

审判程序

 

审判长及审判员以及公诉人,被告辩护律师,法庭书记员就座后,法警将被告林淦弟带上被告席。全体听审人员保持肃静。

 

首先审判长就被告人林淦弟的身份进行确认,并就被告人何时收到起诉书的问题询问了被告人,得到确切地回答后,审判长宣布庭审开始。

 

审判长对案件进行了简要说明,并介绍了参加审判的审判员,公诉人以及辩护人。随后,审判长向被告人申明其在庭审时所具有的权利及若被告人认为庭审人员可能影响法庭审判的公正性,可以申请庭审人员进行回避,且可以在审判过程中调取新证据或传唤新的证人。经过审判长的允许后可以为自己进行辩护。

 

公诉人提问阶段。公诉人就案件调查文件中的内容对被告人林淦弟提问。在此过程中被告需对公诉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并陈述事实。其中被告人林淦弟对公诉人就文件所陈述的作案过程拒不承认,并提出了新的供词。提出自己并不知情,且没有收到任何不法财物。随后审判进入辩护律师提问被告人阶段。

 

辩护律师对被告之前对案件的新说法进行了一些询问。

 

公诉人补充发问,就被告人新的供词中的疑点提出异议。其中,审判员也对被告人的陈述提出了疑问。在这个过程中被告人对提问的回答有前后矛盾的地方。

 

审判长宣布进入控辩双方举证环节。

 

1.公诉人宣读福州市人名检察院对被告人调查所得结果的相关文件并提供了主犯林其龙及其他涉案人员的证词,并在宣读完毕以后指出被告人林淦弟认罪态度恶劣,在定罪量刑时应考虑对其量刑的程度。

 

2.辩护人为被告在案件中应负的刑事责任进行重申即被告人林淦弟身份应为从犯,且在案发当时认识能力较差故要求审判人员考虑其定刑。

 

3.被告人林淦弟进行自我辩护,并指出主犯林启龙游推脱责任之嫌.且一再重申自己对当时的案件不知情。

 

庭审进入最后阶段,仅双方最后陈述,审判长宣布庭审结束,下次开庭时间待议。

 

庭审结束,工作人员及旁听人员按秩序退场。

第4题:

电话采访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正确答案: 电话采访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准备要充分
电话采访时准备要充分,问题要事先拟好,要有个较为详细的纲目,不至于在几分钟的短促采访中,搞得手忙脚乱、丢三落四。
(2)提问要凝练
电话采访中提问是门艺术,它比起平时从容不迫的交谈,来得更为急迫、凝练,有时甚至需要一点机智,因此更显示出“问”的难度。
(3)记录要及时
电话采访还要做好记录,尽量避免在忙乱中漏记一些重要的事实。重大题材的电话采访,记者不妨在话机旁放个录音机,以确保材料和新闻报道的真实。

第5题:

外事新闻的采访应注意哪些事项?


正确答案: 外事新闻是以报道外宾来访活动和向国外报道本国各方面情况的新闻体裁。应其具有特殊性,采访作风应格外严谨,采访方法应格外细致,具体采访中必须注意下述事项:
(1)依靠组织,熟悉情况
由于外国来访人士来自不同的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和来访目,记者接受报道任务后,需尽快与外事部门取得联系,听取他们对采访人士情况介绍,了解我们的接待方针、规格及相关活动安排程序,明确采访纪律等,据此周密制定采访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外事新闻少出差错,甚至准确无误。
(2)抓住战机,迅速成篇
外事活动一般是很短促的,参观、赴宴可能有个几十分钟,握手、拥抱等互致问候可能就是瞬间之事,因此,采访中记者必须精力集中,反应灵敏,决断果敢,迅速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同时还要随机应变。鉴于诸多原因,记者可以在采访前先打好腹稿,甚至先拟就一篇大致的稿子,采访一旦结束,便可迅速完稿、发稿。
(3)亲临现场,捕捉细节
大凡令读者一读难忘的外事新闻,无一不是记者亲临外事活动现场采访而成的,因富政治意义和生活情趣的细节突发性强,稍纵即逝,记者只有置身现场,方能及时捕捉,从而改变外事新闻程式化的报道。
(4)注重礼仪,遵守纪律
不同国家、地区的来宾有不同的礼仪,外事记者在采访前要十分熟悉,采访中要提什么问题、什么场合下提问,都要兼顾礼仪,一般以让外宾高兴、能发挥为原则,千万不要使对方尴尬,陷于僵局。单独采访外宾,一般应事先请示有关部门和领导。送礼品和安排活动等,均要考虑礼仪和纪律。另外,外事记者长期接触外宾,频繁出入宾馆、机场、宴会厅等场所,除了礼仪要讲究、纪律要遵守外,自己的仪表风度、衣着打扮等也是要十分注重的,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留给外宾的印象很可能就是中国人的形象。

第6题:

简述网络新闻采访应遵循新闻采访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 ①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坚持实事求是是基本原则,要注意同西方“新闻和意见分开”、“只报道事实,不报道意见”的所谓“客观主义”区别开来。
②坚持正确的采访路线: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新闻工作任务,决定了记者的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国记者区别于西方记者的一个根本标志,也是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一个重要保证。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深入群众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

第7题:

社会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正确答案: 社会新闻的涉及领域广阔,题材分散,知识、趣味性强、又加伴有突发性,因而在采访上就有其特有的难度。除了新闻的共同采访要求外,社会新闻尚有如下特殊要求:
(1)闻风而动,刻不容缓
许多社会新闻反映的是突发事件,记者若不闻风而动、赶赴现场,争分夺秒地采访、发稿,那就时过境迁,新闻变旧闻。对此,记者的思维敏锐、行动迅速,往往起决定作用。
(2)利用空闲,捕捉线索
要使社会新闻线索不断,抓住“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做文章,是一个重要方面。利用好早上去菜市场买菜,上下班的路上等“边角料”时间,将会大有所获。
(3)研究社会,多思好奇
这是获取社会新闻线索的主要方面。社会新闻的突发性、偶然性往往存在于必然性之中,只要记者平时对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经常把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放在脑子里多转转,是能够较好地把握社会新闻采写主动权的。
(4)广交朋友,建立热线
社会新闻的线索遍布整个社会,所以,就要求记者更得多交朋友、交挚友,并建立起“热线”联系。
(5)讲究趣味,反对庸俗
社会新闻既不能忽略新奇性、趣味性,又不能削弱思想性、重要性,两者要兼而有之、不可偏废。
(6)力求辨证,客观全貌
社会新闻不能为了追求客观,就丢掉全面,强调了这一面,就忘掉了那一面,从而造成了顾此失彼的不良宣传效果。最后,社会新闻中批评、揭露性的题材在材料的采集与选用上,应当掌握范围,注意分寸,否则,容易产生副作用。另外,由于道听途说、以偏概全、无限上纲,社会新闻引发的侵权官司较多,更值得我们注意。

第8题:

热点新闻采访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正确答案: 热点新闻,即媒体集中一定力量对某个社会热点所持续进行的具有相当广度、深度和力度的报道。热点新闻在采访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要化解疏导,不要激化矛盾
热点新闻多半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社会矛盾的“烫手”题材,作为媒体与记者,要摸清热点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审时度势,依照采访写作的业务要求,有理有节有效地组织报道。规律是:全局观念是热点新闻报道的思想准则;平民视角是热点新闻报道的最佳视角;善于引导是热点新闻报道的业务核心;把握好“度”是热点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总之,记者在采写热点新闻时,头脑要冷静,要深思熟虑,有理有节,既要考虑广大受众关心的程度,更要考虑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限度及社会承受能力,以免激化矛盾,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
(2)要适度介入,不要喧宾夺主
热点新闻报道作用与影响很大,受众普遍喜爱,但它在整个新闻报道中比例有限,不占据主导位置,因为社会生活中并非每天都有热点,热点新闻报道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①媒体不能没有热点新闻报道
媒体是为受众服务的,媒体与记者在热点新闻报道上应当有热情、有“热度”,应凭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受众服务的强烈意识,适时、果敢地介入这一报道领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②媒体热点新闻报道不能过多
介入热点必须要有选择,报道过程中也必须掌握一个度,不能不分价值大小一概介入。“度”的问题包括报道时机、分寸、角度、力度等,“‘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也是情和理的统一”。
③热点新闻报道不能给社会添乱
热点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要促进问题解决;二要排解受众的疑惑和情绪;三是达到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因此,介入热点均应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不能盲目起哄,介入后,也要积极谨慎,为目的服务。
(3)要精心策划,不要瞎碰乱闯
热点一般涉及面广,常常事关大局与社会稳定,要做到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周密细致的总体策划是不可忽略的。其中包括:
①目的要明确,即介入要达到什么目的;
②情况要熟悉,即对热点的来龙去脉、相关矛盾及政府的有关政策、态度等要清晰;
③步骤要清楚,即从哪个角度介入、朝什么方向发展、怎么收场等,包括人力、物力的投入。有一套方案实施,还应备有第二套甚至第三套方案。
总之,要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

第9题:

事件通讯采访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事件通讯是较详尽反映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通讯体裁。要求记者选择某一典型事件,全面、客观地反映其来龙去脉,集中、深刻地揭示其思想主题和社会意义。该体裁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以表扬、歌颂为题材,用以反映重大事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和人们的思想境界及道德水准;另一种是以批评、揭露为题材,用以触及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弊端,起催人猛醒、驱邪扶正等作用;再一种是介于表扬、歌颂与批评、揭露之间,即通过报道某一事件,揭示现实社会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矛盾、热点或意义,起活跃思想、启发思路等作用。根据事件通讯的特点,采访时当注意下述事项:
(1)典型性强,要精心选材
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事件成千上万,若是全部拿来报道,一无必要,二无可能,这就需要选择,即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予以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件及涉及的人物是否选择得具有典型性,关系着事件通讯的成败。
(2)突发性强,要闻风而动
有些新闻事件固然可以预测,因为事先有预谋、有预告或有预兆,但就大多数新闻事件而言,突发性强,难以预测,因此,记者在采写事件通讯时的快速工作作风,就显得特别重要。作者的作风迅速与否,往往又是事件通讯成败的决定因素。
(3)思想性强,要深入挖掘
事件通讯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引出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思想性较强,因此,报道反对面面俱到,忌讳就事论事,得靠记者深入挖掘材料,然后提炼一个集中、深刻的主题统率全文。
事物往往充满矛盾,采访中记者若能抓住矛盾着力开掘,就能揭示事物的前因后果与本质,就能使通讯的主题思想得以集中、深刻地体现。另外,记者注意把单个事件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写,着力反映事件的广度与深度,那么,事件通讯的主题也就能得以集中、深刻地开掘。
(4)具体性强,要破题细问
事件通讯,应当讲究具体形象,可感可触,令读者有如经其事、如临其境之感。而要做到这一切,全靠记者在采访中,在注意主题需要和清晰把握事件脉络的前提下,仔细询问和观察,将一个个材料及细节弄得具体、实在。
(5)政策性强,要注意分寸
相当部分的事件通讯是批评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的,这就要求记者注意掌握政策和揭露、评判上的分寸,即既要使问题和矛盾得以揭露,又要积极促使问题的解决与矛盾的转化,不能只图一时痛快,把话说绝,甚至连一些该适当保密的材料、有可能产生不良报道效果的材料也全部抛出,就欠妥了。
(6)延续性强,要跟踪追击
许多新闻事件固然是一次性的,记者可以搞一锤子买卖,但相当部分的事件具有延续性、连续性,或是处理防范不当,又接二连三地发生,因此,遇此情形,记者要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深人事件的内部,弄清事件的真相与背景,揭示深层次的原因,甚至挖掘出事件中的“事件”、新闻背后的新闻。

第10题:

卫生新闻采访有哪些注意事项?


正确答案: 医疗卫生新闻没有政治、经济、人种、国别等之分,是普遍受到受众关注的。卫生新闻在采访时,应当注意下述事项:
(1)作风踏实,虚心求教
医疗卫生采访首先碰到的难点是专业性、技术性强,卫生又分若干系统,采访困难很大。卫生记者在采访时,作风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采访对象被你感动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记者只要态度谦和,虚心求教,再难的题材也容易克服。
(2)微观细察,力求通俗
一般而言,医疗卫生的报道题材内容比较深奥,受众又相对广泛,因此,医疗卫生新闻的通俗化要求更高。除了在采访中适时虚心请教专家外,别无其他捷径可走,在现场注重微观细察,采集生动有趣的场景与细节,有助于新闻通俗易懂。
(3)客观公正,求真求实
医疗卫生事关亿万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因而记者在报道中分寸的正确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记者若是遇上医疗卫生界学派、观点之争,头脑必须冷静,广泛调查分析,报道力求客观、公正、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