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题目
问答题
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戴望舒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我用残损的手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国”。《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戴望舒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诗体形式上,大都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的回归。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诗风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戴望舒早期诗作,多抒写对现实生活的迷茫、失望、感伤的情绪。抗战后的诗收入《灾难的岁月》,《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诗风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

第2题:

抗战爆发后诗风发生变化,从早期的多表现个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厌恶、迷惘情绪到表现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愫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诗人是()。


正确答案:戴望舒

第3题: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是在【】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一·二八事变爆发后

C:华北事变爆发后

D: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正确答案:D

第4题:

简析胡适《上山》的基本内涵,并以《上山》为例简析胡适对诗歌形式从旧到新的变化所做的努力。


正确答案: 《上山》一诗中,胡适怀着积极的态度热情地赞唱着“头也不回,汗也不揩”、“努力往上跑”的“攀登”精神,以及不达“高峰”决不罢休的愿望和抱负。诗作中表现出一种楔而不舍的奋力向上的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我们对真理和正义事业的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执著追求精神。胡适对诗歌形式从旧到新转变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在《上山》以前的诗作中,虽然诗歌也使用了白话语体,但并没有能够摆脱,旧诗体式的束缚,仍然残留着一些文言的词句和气味。而《上山》这首诗已经彻底摆脱了旧诗体式的束缚,是用纯正的白话写成的完全意义的自由体新诗了。将白话诗体从旧体诗中完全解放出来,这是胡适对中国诗歌革命所做出的主要贡献。

第5题:

简析戴望舒早期诗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早期诗篇指他的写于抗战前的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思想上多抒发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失望、厌弃人间的情绪,感伤气息浓重。代表作《雨巷》表现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中心意象“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又在“雨的哀曲”里梦一般消失,留下一份难消难解的雨中愁情。诗中感伤性词语的大量和反复采用,突出呈现了诗人孤独、愁怨、感伤、惆怅的情绪,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知识青年对现实的失望和理想破灭的苦闷、彷徨;因而传颂一时,戴望舒也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生涯》一诗中诗人哀唱:“人间伴我惟孤苦,/……只有那甜甜的梦儿,/慰我在深霄,/我希望长睡沉沉,/长在那梦里温存”,表现对人间的厌弃。早期诗篇也有少部分格调明朗的诗,如《断指》、《村姑》等。在艺术上,戴望舒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早期诗篇象征色彩浓重,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雨巷》里的“雨巷”、“我”、“丁香姑娘”都朦胧而充满象征意味。但戴望舒将法国象征派诗和中国诗歌传统相融合,将象征与浪漫抒情相结合而非单一的象征,是主情的而非主智的,诗艺圆熟,这是同为现代派诗人而不同于卞之琳之处,更不同于早先的李金发。诗体形式上,最早的诗篇受新月格律诗派影响,注重音乐性,句式大体整齐,押韵且韵位固定,如《雨巷》是他的格律诗的代表作,诗中ang韵的词反复出现,且句中有韵,音乐性极强。《我的记忆》第三辑起,向以散文美为特征的自由体涛形式转化,以情绪的节奏代替了字句的节奏,诗风转向“厚朴”。诗篇《我的记忆》、《断指》是他的自由体诗和“淳朴”涛风的代表作。在他的《诗论零札》里强调“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份”,“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提出了和格律诗相反的诗论。

第6题: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如何抗战和如何争取抗战胜利的问题上,就出现了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的消极抗战路线。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简析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正确答案: (1)唐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一时星光灿烂,相互辉映。
(2)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3)由重视文词的进士科,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奇斗妍所取代,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

第8题:

简析《从邮局看变化》一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从邮局看变化》一文角度新颖,小中见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使新疆同全国各地一样,在短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可喜的变化。如何反映这些形势喜人的变化呢?如用综合消息的形式,从报道诸如农牧业生产、市场供应、群众生活等方面来体现新疆的大好形势,也未尝不可。但本文的作者,避开通常的思路,另辟蹊径,通过邮局这个“小窗口”,抓住内地往新疆寄食品包裹大量减少这个事实,体现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这样,便让读者“窥一斑而见全豹”:地处祖国边睡的新疆尚有如此大的变化,内地的变化便更是不难想见了。
本文对比鲜明,反差强烈。这篇新闻从导语到结尾,正是紧紧抓住事实的对比来展开。同时,消息还运用种种具体而生动的事实和一系列精确数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示出强烈的反差。这种对比衬托,使新闻主题逐步深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9题:

简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正确答案: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第一,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新的社会力量。
第二,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受到这个潮流影响的年轻一代知识界,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第三,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四,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华驻军等七项希望和取消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及换文的陈述书,遭到拒绝,和会竟规定德国应将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第10题:

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正确答案: 戴望舒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我用残损的手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国”。《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戴望舒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诗体形式上,大都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