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能在宋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

题目
问答题
黄庭坚能在宋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以学杜甫为宗旨,尤其是观摩杜甫到夔州以后所作的诗篇。他的代表作有《()》等。


正确答案:登快阁

第2题:

简述黄庭坚诗歌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引言: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极力避免重复前人的熟语陈调,形成“生新硬涩、瘦劲险崛”的艺术风格:
押险韵,用僻典:
在律诗中喜用“破弃声律”的“生拗”法,并喜欢使用字数较少的险韵。
对不俗,句法远:
在句法上求“远”,“凡起一句,不知其所从何来”,追求意外宽对,比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第3题:

黄庭坚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影响陈与义前期诗歌创作的()

  • A、苏轼
  • B、黄庭坚、陈师道
  • C、杜甫
  • D、欧阳修

正确答案:B

第5题:

托马斯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戏剧创作和文学理论对20世纪西方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作者因此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正确答案:四个四重奏

第6题:

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要求通过分析诗例指出: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①前期思想的主流是“兼济天下。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诗人痛感社会危机与民生疾苦,人仕后曾提出许多进步主张并以诗歌反映现实问题。在任左拾遗期间诗人更深入、广泛认识社会,多次不畏强暴,直言急谏,同时写出《秦中吟》、《新乐府》等大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讽谕诗,尖锐揭露政治黑暗及种种社会弊端,是诗人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并因此而遭贬。
②后期思想的主流是“独善其身”。诗人刚遭贬时虽还有某些激情,建有政绩,并写出《琵琶行》等力作,便思想已转消沉,逃避政治斗争。最后二十年,诗人对高官厚禄的生活知足保和,终日以醉酒为乐,诗歌中“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以大量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谕诗,再见不到以前那种战斗的光芒。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便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

第7题:

苏轼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创作上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苏轼在理论上强调文章要有“意”(观点、意图、情感等),认为“意者,钱也。为文若能立意,则古今所有翕然并起,皆赴吾用”。也就是要求文章应有中心,围绕中心作文。与此相联系,他还提出了“辞达”和“自然为文”的说法,即写作时,根据自己的艺术感觉,“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自然地把对事物的感觉和理解写出来。创作上,从内容来说,苏轼的散文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前根本不能写入文章的很多内容,均能在苏轼的散文中找到。在艺术上,苏轼散文不仅文体多样,而且如他的诗歌一样,触处生春。议论时,能像王安石一样,鞭辟入里,发人所未发,写景时,能像欧阳修一样,以寥寥数语,写出景象的特点,营造出富有诗意的意境。并且极善于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总之,苏轼的散文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程式,充满活力,毫无陈腐气,且有特殊的情韵,确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珍品。

第8题:

宋代理论性最强、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严羽的《()》。严羽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批评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宋诗,倡导“以盛唐为法”,对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宗唐之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正确答案:沧浪诗话

第9题:

黄庭坚能在宋代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


正确答案: 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引)。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
艺术上,黄庭坚的诗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第10题:

结合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实践,谈谈他的诗歌理论的长处与缺憾。


正确答案: 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它鲜明地指出了文学应当积极地干预现实,为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为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他主张讽刺诗要写得激切、直率,要大声疾乎揭露弊政,为民请命。这种观点主张文学创作要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社会,加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1)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甚或有意排斥和否定的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人的名篇名句,如谢兆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2)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3)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