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辛弃疾辛词的艺术成就。

题目
问答题
论述辛弃疾辛词的艺术成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是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苏拭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A辛弃疾

B苏轼

C苏辙


A

第2题:

试分析梦窗词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南宋词人吴文英号梦窗,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艺术高峰横亘眼前,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
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怀念亡姬的名作《风入松》,词的境界似真似梦。
其次,在章法结构上,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也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便典型地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
再次,梦窗词的文词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如“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感极强的偏正词组,如写池水是“腻涨红波”,写云彩是“倩霞艳锦”。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晦涩的弊病。

第3题:

论述《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 1、造奇设幻,寄托孤愤。2、写人摹物,形象生动。3、语言简约,雅致传神。4、结构缜密,情节曲折。

第4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
(3)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藏微曲折地抒写内心。
(4)大量使用典故。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

第5题:

在传统词学观中,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被视为“非本色”词,请谈一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论述苏、辛在词史发展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传统词学观以婉约词为正宗,而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词的审美规范。但是,一味坚持所谓的“本色”论,对宋词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一种限制和约束,因此苏、辛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苏轼在内容在冲破了“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品;苏词放纵遒劲,开一代新风,转变了北宋词坛一味轻软的风格;他发展了词律,打破了声律的束缚,使词摆脱了对音乐的依赖,成为独立的诗体,为后来文人词的发展打开了无数“法门”;语言清新朴素,以清雄韶秀见长。而辛弃疾的词不仅延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了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以及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第6题:

论述稼轩词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辛弃疾的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首先,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诸如“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其次,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即采用辞赋的结构方式;用《天问》体写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连用七个问句以探询月中奥秘,奇特浪漫,理趣盎然。表现方法的革新,带来了词境的新变。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在词史上,辛弃疾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
再次,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之处。如《摸鱼儿》就是摧刚为柔,表面是伤春惜春的柔情,实则深含不屈不挠的刚健豪气。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稼轩本富有幽默感,遂利用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使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第7题:

文学史上的“苏辛”是婉约词派苏轼、辛弃疾的合称。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宋词是中国古词史上的顶峰,其影响笼罩以后的整个词坛。辛弃疾是宋代有名的词人。关于辛弃疾及其作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辛弃疾的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词风以豪放著称
B.辛弃疾与苏轼被后人推为“词中之龙”,合称“苏辛”
_ C.辛弃疾字幼安,山东济南人,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D.辛弃疾出身行伍,曾组织过抗金义军,他的词中反映了许多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情景


答案:B
解析:
辛弃疾在文学史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A项说法正确。后世评价辛弃疾:“稼轩者,人中之杰, 词中之龙。”“词中之龙”是对辛弃疾的评价,与苏轼无关。B項说法错误。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字易安,被清代文学家王士祺称为“济南二安”。C項说法正确。辛弃疾还是著名的军事家, 很多作品都与其军旅生活有关。D项说法正确。

第9题:

结合作品论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1、以文为词。辛词的句子往往比较长,且大量使用散文句式,但仍能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是很长的句子,却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尤为突出的是广泛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以辛弃疾的才力,却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艺概》)
2、在意象方面,辛词也自有特点。行伍出身的辛弃疾很少采用传统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他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因此,当“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繁复的军事意象就自然呈现于笔端,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嵯峨剑戟”、“却笑将军三羽箭”等意象频繁出现。
3、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第10题:

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A.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I.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I.i.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I.ii.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B.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I.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I.i.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C.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I.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I.i.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I.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ii.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b.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