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

题目
问答题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汉景帝为什么要阻止这场讨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胥靡逃之魏,因为襄王之后治病。君闻之,使人请以五十金买之,五反而魏王不予,乃以左氏易之。群臣左右谏曰:“夫以一都买胥靡,可乎?“王曰:“非子之所知也。夫治无小而乱无大。法不立而诛不必,虽有十左氏无益也;法立而诛必,虽失十左氏无害也。”魏王闻之,曰:“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因载而往,徒献之。请问:此中提到的君是何人?


参考答案:此人是卫嗣君。

第2题:

“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中“通人”的含义是()。

  • A、普通之人
  • B、得志的人
  • C、通晓一切之人

正确答案:B

第3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没有天敌的动物往往最先灭绝,有天敌的动物则会逐步繁衍壮大。__________。汤武因为有残暴的桀纣为敌而获得了拥护者,__________,最后得到了天下。换个角度讲,真正使罗马帝国灭亡的正是因为没有了强大的对手,在东方的古老秦帝国,__________ ,可以说也是同样的原因。

①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大自然中的这一悖论

②大自然中的这一悖论在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

③刘邦因为谨小慎微而打败项羽

④刘邦因为项羽而谨小慎微

⑤建立不久就迅速覆灭

⑥能够强盛统一天下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正确答案:B
第一空由自然界转入人类社会,由已知到未知,应该选②;后面内容都是对前面观点句的解说,紧扣前面句式,进一步强调“天敌”的作用,选④;第三空换了一个角度,从没有天敌导致失败进一步阐述观点,选⑤。

第4题:

“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中“穷人”的含义是()。

  • A、不得志的人
  • B、贫穷的人
  • C、窘迫的人

正确答案:A

第5题:

“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上述观点是说,背法而治,其治往往只有偶然性,没有常治;抱法而治,其治才有一定的必然性,才有常治。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名词活用为动词现象的是()。

A而民説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

B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

C而民説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D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


B

第7题:

桀纣(jiã zhîu)


正确答案: 桀和纣,相传都是暴君。泛指暴君。

第8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妾私臣,臣之姜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①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②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③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④章遇桀纣⑤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注]①景公:齐景公。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爱:怜惜。④令:假使。⑤桀纣:即夏桀和商纣王,是两个暴君。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______________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的确,存在 
(2)偏爱

第9题:

孟子说:“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这里,“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是强调()的结果。

  • A、合理性
  • B、正当性
  • C、认受性
  • D、革命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为什么“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

  • A、战况惨烈
  • B、牺牲代价大
  • C、战场胶着时间长
  • D、皆非

正确答案:A,B,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