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题目
问答题
论《日出》的戏剧结构艺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曹禺自己说,他写《日出》的时间,决心舍去《雷雨》中所用的结构,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而想试探一次新路,用片断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如果中间有一点我们所谓的“结构”,那“结构”的联系正是那个基本观念,那第一段引文内“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另外,人们还发现,曹禺在写《日出》时,曾“沉醉于契克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个低劣的学徒。”据此,历来学者都认定,《日出》的结构是借鉴契克夫戏剧《三姊妹》式的散文化结构,用一个统领全剧的观念,将各种场景和人物事件连缀起来,纯粹取消了习惯上说的戏剧情节。然而,这一切均不完善。除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念结构要素和契克夫散文式结构要素外,曹禺还说:“我讲过《日出》并没有写全,确实需要许多展开。”但是剧本却“无可奈何的收场”了,他自己承认这是“失败”,“犯了‘倒降顶点’的毛病”。对此,他曾想“写一篇长序,痛快淋漓地发挥一次”,但由于当时中国“这块‘自由土’”,“不准人有舌头”和自己“不大会议论’而未能实现,最后采取了这样一个补救方案:’我在《日出》前面赘附着八段引文”,将“多少欲说不能的话藏在那几段引文里。”这意思是说,《日出》剧本虽然没有写全,但那几段引文却补救了这个缺憾。无疑,在“全”与“不全”、“失败”与“补救”里边包含着结构问题。具体地讲,曹禺在写作《雷雨》时并没有明确地要针贬社会的目的,只是写到后来才隐约感到他在“诽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但当他写作《日出》的时候,便明确地意识到这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已经腐烂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因此,他不仅大声疾呼要埋葬这个社会;愿与这个社会同归于尽;而且还强烈地要求一线光明,要创一个伟大的未来。另外,他还意识到一种新生的力量,即承担埋葬这个社会、创造伟大未来这一历史使命的劳动者。在谈到剧本的结构时,曹禺还说:“《日出》希望献于观众的应是一个鲜血滴滴的印象,深深刻在人心理也应为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此外,作者在《〈日出〉跋》中多次提到“印象”这一概念。而且在谈到第三幕不该保留的时候,更直截了当地说:“若认为小东西的一段故事和主要的动作没有多少关联而应割去,那么所谓的‘主要的动作’在这出戏里一直也并没有。这里我想起一种用色点点成光阴明亮的后期印象派图画,《日出》便是这类多少点子集成的一幅画面。”这意思是说他要直接呈现给读者的是种种散状式的印象,而读者则可从获取的各种印象中汇聚形成一种观念形态。具体到结构问题上,也可以这样说,印象派的绘画技法和构图方式也是《日出》的一个重要的结构因素。应该说这种方法,在曹禺构想《日出》时不是原样照搬,而是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和剔除。印象派画家作画时的主观感受和印象可以看作曹禺构想《日出》时从长期对整个社会感受而得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念,由此出发,曹禺选择了最能体现这种观念,而且是不很连惯的细节和场景,并在描绘这些细节和场景时,几乎是近于自然主义的。这里,我们要着重提到剧本第三幕在这种结构形态中的作用。用传统的戏剧眼光去看,《日出》第三幕是与整个作品没有什么关联的一场戏,说它是节外生枝也不过分。但就整个《日出》剧本来说也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线索。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强求和责备第三幕的多余呢?另外,作者在某些具体情景的描绘上,借助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也达到了“用色点点成光影明亮”的效果。如在描写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人们时,多次间杂进打夯工人们的夯声、号子声以及室外强烈的光线,暗示出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形成对照的另一个充满光明的世界。这正好体现了印象派画家“把自然界物体在光的不同照射下所表现出来的色彩”,和突出主观印象所感受到的明暗调色板块的构图技法。总之,印象派绘画技法,契克夫剧本创作的散文式结构法,《日出》剧本前的引文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观念,共同组成了《日出》结构的四个要素。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日出》全剧,分析这部剧作的结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在《日出》中,作者舍弃了《雷雨》中过于注重情节和人物集中性的精巧结构,而采用片段的结构,通过穷人和富人两个世界的对比,来揭露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以揭示“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深刻主题。

第2题:

简析《日出》在戏剧结构上的特点。


正确答案: 写作《日出》时,作者不满足于《雷雨》中那“太像戏”的戏剧结构成,决心作一次新的探索。他选择了“横断面的描写法”,“用片断的方法写起《日出》,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并以主题思想为结构的统一点。剧本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领全剧的中心冲突线,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串动作。在这里,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立的意义,各自显示了他们作为社会的人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内涵,他们互为宾主、交相陪衬,共同烘托出“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作品像一幅用色点点成的光影明朗的后期印象派图画龙点睛,色彩斑驳,光怪陆离,但调配均匀,穿插有致,繁而不乱,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第3题: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戏剧创作概况是()

A、戏剧创作艺术臻于成熟(《雷雨》《日出》为标志)

B、“爱美的”戏剧向左翼戏剧运动发展

C、从“案头戏剧”向“剧场艺术”转化

D、历史剧作的大量涌现和繁荣

E、国防戏剧的兴起


参考答案:ABCE

第4题:

下面哪篇文章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 A、《九卷书》
  • B、《论批评》
  • C、《诗的艺术》
  • D、《论戏剧诗》

正确答案:C

第5题:

就戏剧艺术本身而言,其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亚里斯多德把戏剧的结构形式分为()和()两种;苏联的戏剧理论家霍罗多夫在《戏剧结构》中又将结构分为()和()两种。此外,也有不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结构的戏剧剧本,如话剧《陈毅市长》,被称之为“()”式或“()”式的结构;由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绝对信号》,则借用了电影中的()手法来结构剧本,突出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被称之为“()”。


正确答案:简单结构;复杂结构;开放式;闭锁式;冰糖葫芦;滚雪球;时空交错;电影化的戏剧

第6题:

《日出》在结构艺术上运用了()的表现方式。


正确答案:横断面的描写

第7题:

论曹禺对中西戏剧艺术的融合与超越。


正确答案: ①曹禺的戏剧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他的极富想象力的实验性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而这一切是由于他对中西戏剧艺术的融合与超越而实现的;
②他追求的是“大融合”的戏剧境界,包容广大,综括中西;
③在戏剧冲突的结构安排方面,“戏中戏”的经营方面,以及有关技巧借鉴上(如亮相),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优长;
④学习西方戏剧艺术的视野宽阔,从古希腊悲剧,从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大师剧作中,吸取了“命运”观念,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形上探索,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技巧的灵活运用等,从而实现了戏剧与哲学、诗,写实与写意,悲剧喜剧的融合。

第8题:

莱辛的美学名著是_________。 ( )

A.《汉堡剧评》

B.《拉奥孔》

C.《美育书简》

D.《论戏剧艺术》


正确答案:B

第9题:

简析《日出》戏剧结构的特点。


正确答案: 《日出》的结构是“横断面的描写”法,既西洋戏剧史上“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它不像《雷雨》的结构那样严密紧凑,而是从“片段的方法写起”:
第一,剧本人物众多,却没有一个可以统帅全剧矛盾的角色。
第二,剧本情节线索也较繁杂,虽以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为基础,但全篇没有统帅全剧的中心冲突,也没有绝对统一的贯穿动作。
初看,结构松散,矛盾冲突不集中,但主题思想将他们(人物和事件)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第10题:

下面属于布瓦洛的著作有()

  • A、《诗的艺术》
  • B、《书简诗》
  • C、《古代艺术史》
  • D、《论戏剧诗》

正确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