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对表现《红楼梦》的主题有何作用?它在艺术上有何成就?

题目
问答题
“宝玉挨打”对表现《红楼梦》的主题有何作用?它在艺术上有何成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何谓经络?包括哪些内容?它在生理、病理上有何作用?


正确答案: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中直行的主干,如十二经脉。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及孙络之分。它们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内容: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分为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络脉分为别络、浮络和孙络。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生理状态下有运行气血联系周身的功能,在病理状态下病邪亦可循经出入而反映各种病变。

第2题:

“罗可可”艺术表现在服饰上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洛可可风格则是阴柔之美的柔和、妩媚和到处蜿蜒着的曲线。
洛可可风格是受到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影响的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的具体表象都缺乏对称之美,爱好纤细清淡的单色。洛可可艺术风格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就在于纤细入微的风格。中国柔和多变的文化激发了欧洲社会的喜爱和向往。
洛可可式样的特征: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的而又纤细、轻巧、华丽、反复的装饰样式。巴罗克那洋溢着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被洗练的举止、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艳丽的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
洛可可“优美但很轻薄”的文化向“朴素、高尚、平静而伟大”的古典文化转移,这种倾向就是新古典主义,与英国自然主义、法国回归自然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表现在服装上是头饰膨大化、裙子体积缩小、帕尼埃消失。

第3题:

这段描写是属于哪一类描写?它在小说整体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正确答案:
这种描写是环境描写(自然风光描写)。这段对眼前拘丰收在望、一派祥和的田园风光的描绘是为了抚今追昔,便于引出下文;在气氛、感情和意念上都为后面的故事起铺垫和反托作用,同时暗示今天的幸福与祥和是来之不易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第4题:

王实甫《西厢记》在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元朝贾仲明在吊王实甫的《凌波仙》曲中称赞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对《西厢记》作了高度评价。这不仅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性,他的着眼点恐怕更主要的还在于它的突出的艺术成就:
(1)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严谨合理的情节结构。剧中以老夫人为一方,以张生、莺莺、红娘为另一方而展开的维护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是整个戏的主要矛盾冲突。从老夫人方面讲,她许婚——赖婚——再度许婚——逼婚——再度赖婚,真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从张生、莺莺方面讲,他们钟情——追求——失望——相爱——挫折——团圆,同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使读者与观众时常关切他们的命运,使人看了欲罢不能。“王西厢”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深刻地写出了两个营垒之间的冲突,而且在于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同一营垒内部的受基本矛盾制约而展开的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因而使整部作品更显得错综复杂、妙趣横生。剧中所写的莺莺与红娘之间、莺莺与张生之间、红娘与张生之间的矛盾,决不是“误会法”的产物,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通过这种冲突,不仅写出了他们的不同的教养、不同性格、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且折光地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在青年男女之间所造成的距离、隔膜、猜疑和防范,反映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禁锢。
《西厢记》全剧五本二十一折,结构空前宏大,但无明人传奇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作者善于把各种矛盾组织成一个艺术整体。剧中没有可删的闲笔,没有多余人物;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牵动着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线索,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剧的情节安排,张弛交替,悲喜相生,有时出入意表,却又在情理之中,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喜剧情节和宏伟严谨的艺术结构。
(2)采用了多种手法对人物心理进行了精雕细刻的描写,不仅写出了很有心理深度的丰满的人物性格,塑造了不朽的典型,而且表现了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含蕴着十分丰富的历史生活的内容。
(3)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管是唱词还是道白,人物的语言都能让人闻其声而知其人。以唱词来看,张生的唱词爽朗、热烈,莺莺唱词典雅、深沉,红娘的唱词天真、泼辣,无一不肖似人物的性格。
(4)优美旖旎的诗剧风格。“王西厢”作为一部喜剧作品,还继承了诸宫调“董西厢”叙事、抒情和写景三者有机统一的艺术特色,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诗意,堪称为我国古典戏剧中一部最有代表性的诗剧。明代戏剧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才情发越,自是卢、骆艳歌、温、韦丽句,恐将来永传,竟在彼不在此”;并说“王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王西厢”作为一部优美旖旎的诗剧的艺术特色。

第5题:

在《红楼梦•宝玉挨打》一节中,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有()。

  • A、贾母
  • B、王夫人
  • C、贾宝玉
  • D、林黛玉
  • E、薛宝钗

正确答案:C,D

第6题:

《红楼梦》“宝玉挨打”的情节历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试分析宝玉挨打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宝玉与金钏儿说悄悄话被王夫人听见,金钏儿被王夫人打后羞愤投井自杀,贾环向贾政诬告此系宝玉逼奸不遂引起。同时,宝玉又因留恋戏子蒋玉菡被告了状。二罪并罚,宝玉因此挨打。这还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父子间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了严重的冲突。(意思对即可)

第7题: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正确答案: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
⑵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
⑶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第8题:

《清忠谱》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杰出成就?


正确答案: 《清忠谱》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
(1)第一次成功地把明末的市民斗争搬上了戏剧舞台,而且显示了市民斗争的力量和正义感。剧本中有两个高潮是由市民掀起的,一是“闹诏”一是“毁祠”。在这两折戏里,市民代表占据了舞台中心,他们的敏锐眼光和斗争勇气,不仅使一群书生相形见绌,而且使周顺昌这样的正面人物也为之减色。就这一方面来说,这个作品所达到的思想高度是前无古人的。
(2)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在明末政治斗争中很有影响的东林党人的正面形象。剧中的周顺昌概括了东林党人的高尚品质,他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跟恶势力做殊死斗争,而毫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这个形象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崇高的思想性。
(3)对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最残忍、最无耻的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作了最深刻的揭露,最有力的鞭挞。《创祠》、《骂像》、《叱勘》、《血奏》、《囊首》、《报败》、《锄奸》这几折戏,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手法,画出了魏党的狰狞鬼脸,揭露了其反动本质,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1)群众场面的描写很有特色。剧中《书闹》、《义愤》、《闹诏》、《毁祠》等折中,都出现了群众场面,但写法并不一样,既不使人感到雷同,也不使人感到是“一窝蜂”。虽说是群众场面,但同时上场的人物并不很多,而是通过剧中人物频繁上下场,通过场上场下人物的语言和表演、通过幕后的呼应和帮腔,给观众造成了万人空巷、万头攒动的印象。由于剧中人物分批上台,他们都有表演的机会,因而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得以显示,避免了有场面而无人物的缺点。
(2)戏剧结构紧凑,矛盾冲突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而无明人传奇常有的那种拖沓松弛的毛病。全剧只有二十五折,却将以周顺畅为主的东林党人一方、以毛一鹭、李实、许显纯等人为代表的阉党的一方,以颜佩韦为首的市民群众的一方,这三方面之间的斗争,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而且文场武场、冷热场交错出现,不是李玉这样的“大斫轮手”是决难办到的。所以前人称赞李玉“如康衢走马,操纵自如”。
(3)笔力集中于塑造人物,和当时那些“吃故事”的剧本大异其趣。剧中无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塑造,都重视灵魂的发掘,尽可能避免概念化、类型化和漫画化。例如仅在《吊墓》折中出现过一次的赵伯通,即使仅有三言两语,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4)本色、当行,适于舞台演出。这是李玉剧本的共同特色。

第9题:

《红楼梦•宝玉挨打》中痛打宝玉的是()。

  • A、贾琏
  • B、贾赦
  • C、贾雨村
  • D、贾政

正确答案:D

第10题:

《桃花扇•余韵》作为剧本的结尾,它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何突出成就?


正确答案: 《余韵》是《桃花扇》的续四十出,是全剧的尾声。在这出戏中,作者通过艺人苏昆生、柳敬亭和老赞礼三个明末遗民怀念故国的感概悲歌,揭示出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阉党擅权,抒发了深沉的故国哀思,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情感。老赞礼唱的[问苍天]一曲,不单是“问天”,主要是借题发挥,对南明统治者荒淫腐朽提出控诉,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柳敬亭唱的[秣陵秋]一曲,自“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数起,直到“败家子”弘光帝,褒扬了“龙钟阁部”史可法敢于抗击清兵的爱国主义精神,贬斥了马土英、阮大铖等误国权奸,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原因。[哀江南]套曲,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曾目睹南明兴亡的苏昆生之口,展现了南京一幅残花野草、古道斜阳、废垒空壕、荒村古墓、故宫破败、旧院空寂的残破不堪的亡国图景,渲染了亡国之痛的气氛。特别是[离亭宴带歇指煞]一曲,把金陵昔日“玉树莺啼晓”、“秦淮水榭华开早”的盛况与今日“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的惨状进行对比,直接抒发了深沉的亡国之恸,表现出强烈的故国之思。作为全剧的结尾,作者在《余韵》中通过[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三首曲子,以深沉的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总结了全剧的内容,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全剧的主题。
在艺术上,作为全剧的结尾,《余韵》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在风格上,《余韵》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因而加强了全剧的悲剧气氛。在结构上,《余韵》脉络贯穿,浑然一体。这出戏,是以[问苍天]、[秣陵秋]、[哀江南]为主体的。这三首曲子,不是任意的拼凑,作者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细节,做到脉络贯穿,浑然一气,洁洁荡荡,余音不绝。在语言上,《余韵》用语典雅,表现力强,语调悲凉,加强了作者的悲剧力量。作为剧本的结尾,《余韵》以“续四十出”的方式,在全剧故事完结之后,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和行动概括全局内容,突出全剧主题,这在明清传奇中是独具一格的。它使读者或观众感到余音袅袅,久而不绝。由于有“余韵”一出,因而剧作也更有“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