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老舍创作特色的正确表述有()。

题目
多选题
下列关于老舍创作特色的正确表述有()。
A

现实主义、口语化

B

文化反思色彩、“京味儿”

C

讽刺、浪漫主义

D

描写城市市民、幽默

E

象征主义、抒情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论析老舍整个小说创作在对民族传统文化反思、批判方面的总体价值与特色。


正确答案: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这现实主义两部作品,都充分表露了老舍对于我国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在我国处于巨大历史变革的时代,民族传统文化严重落后于社会现实,是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生活在动荡年代的思想还为扭转过来的平凡市民,倍受痛苦的煎熬,他们中间有些人被无情的社会现实逼迫得走投无路,最终丧失了劳动者的美好人性;令人激动的是,更有一些人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从苦闷、彷徨中觉醒过来,走向新生活。
《骆驼祥子》与《四世同堂》正是这种思想转变的艰难历程的真实纪录。《骆驼祥子》所写的悲剧之所以深刻,正在于它表现了作为劳动者所具有的美好人性被摧残以及祥子作为普通劳动人民的自身弱点。祥子诚实、质朴、木讷、保守,他原本是农民,来城市中寻找出路,在其生活习性与内在心态中都留下了农民的烙印。他一心想凭自己的力气拉车争饭吃,娶上老婆,建立美满的小家庭。而他的希望一次次的破灭。祥子的悲剧命运,是作为都市贫民所无法摆脱的必然结局。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除了旧的社会环境外,还在于个体劳动者本身的弱点,只看到自己,只相信自己的力量,而不知道同阶级团结起来的共同斗争,共同争取生存的权利。
他的悲剧说明,在旧中国,通过劳动者个人努力,独自混好是不可能的。在《四世同堂》里,转同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作品所描写的是,居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人们的文化心态,反映了典型的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祁老人这一形象就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他是胡同里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一辈子信奉“磕头说好话”的处世哲学,并将之传授给子孙们,形成“祁家的文化”,祁瑞宣作为祁家的长孙、当家人,深受祖父“祁家的文化”的熏陶。他知道祖父的理想是“四世同堂”,并觉得自己有义务维系这“四世同堂的家庭”,但同时他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不愿留在北平当亡国奴。他没发狠心将人伦中的情义斩断,也知道家庭之累使他和许多人,耽误了报国的大事!为此,他很痛苦。最后,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为抗战作了许多有益的事。祁瑞宣较祥子进步的地方在于,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摒弃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找到了与时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思想文化。
老舍在作品中说明,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改造,民族新文化心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斗争实践,血与火的斗争促进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更新,正是这种血与火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在不断发生裂变,消极的成分不断被淘汰,被埋葬,积极的成分蜕变而为崭新的东西,得到发扬。

第2题:

老舍小说的取材有什么特色?


正确答案: 老舍的小说,无论是前期小说,还是后期小说,多以市民生活为题材,其中,又主要选取了两类市民生活的题材:
一类是庸俗、灰暗的市民生活以及相应的心态,如《老张的哲学》等;
一类是被损害被侮辱的市民生活,如《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这种取材的倾向,有时是泾渭分明的,即在一篇小说中主要写某一类市民的生活,如《老张的哲学》就主要写庸俗、灰暗的市民生活;有时,则是复合形态,即在一篇小说中同时写两类市民的生活,如《骆驼祥子》。
这种取材的倾向,使老舍有效地构建了自己的“小说世界”。在这个“小说世界”了,老舍得心应手地展示了市民,特别是北京市民的生活情调、文化素养、心理动态、语言习惯,为读者,也为中国现代文坛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市民众生相”。

第3题:

简述老舍小说的特色。


正确答案: 老舍小说的作品特色是对市民社会特别是北平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风俗式精细描写,并运用纯熟的北京话,带有浓厚的"京味",以致成为"京味小说"的源头。注重从文化风俗和世态人情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弊端,分析国民性格的弱点,探寻理想的国民人格,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第4题: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一、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主题,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鲁迅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新的特色。《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长篇中,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如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底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鲜明强烈的“京味儿”。1、写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风俗,北京的景观和地理风貌。2、“京味儿”表现在语言上,老舍小说的语言在北京口语基础上的提炼,简短生动,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语。
四、幽默的格调。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对下层贫民与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骂的笔墨后面,不无辛酸、苦涩。对市侩、汉奸他的笔端喷出了无情的怒火。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离婚》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第5题:

下列作品是老舍伦敦时期创作的有()。

  • A、《离婚》
  • B、《老张的哲学》
  • C、《月牙儿》
  • D、《二马》

正确答案:B,D

第6题:

简述老舍的创作轨迹。


正确答案: 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1926—1929年:在英国期间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老张的哲学》写中国的政治腐败,《赵子曰》写一位阿Q式的北京新式大学生,《二马》写“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父子两代在伦敦经商和求学的故事。老舍1931—1932年回国初在小说上的新尝试,均遭失败。《小坡的生日》写新加坡华侨儿童小坡的生活,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小说,而《猫城记》则是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寓言式作品。1933-1934年“求救于北平”的幽默回归。《离婚》是老舍重返京味小说的重要作品,《牛天赐传》在艺术手法与《离婚》相似,但艺术成就稍差。1936年以后,老舍的创作走向成熟。《骆驼祥子》写人力车夫的痛苦和不幸。《月牙儿》写社会底层的一个少女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故事。《我这一辈子》写一个旧时代巡警一辈子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经历。《四世同堂》以北平沦陷为背景,描写了祁家四代人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1957年发表的讽刺喜剧《茶馆》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完美地引向了极致。《正红旗下》写于1961至1962年,是一次集中而深入的旗人文化省察

第7题:

以“人力车夫”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有()。

  • A、胡适
  • B、郁达夫
  • C、鲁迅
  • D、老舍

正确答案:A,B,C,D

第8题:

下列有关对老舍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 B、创作了《猫城记》、《离婚》
  • C、作品多写市民的生活与思想
  • D、小说具有“京味”与幽默风格
  • E、其小说赞颂了民族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老舍创作的艺术成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对封建旧家庭制度的批判和控诉
  • B、对北京文化和人文景观的出色描写
  • C、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 D、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描写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老舍的创作道路?


正确答案: 1、初期阶段:初步显示作家基本风格,即关注市民命运,作品故事性强,语言幽默,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2、中期阶段:成熟阶段,寓言体长篇小说《猫城记》,标志着幽默风格走向成熟的长篇小说《离婚》,短篇小说《月牙儿》,最著名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
3、后期阶段:深入发展阶段,构建了完整的“平民世界”,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