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姚永朴的《文学研究法》与林纾的()都是要在桐城派韶华未尽之时,将桐城派古文辞理论作一总结,并以大学讲坛作为布道之所。

  • A、《韩柳文研究法》
  • B、《春觉斋论文》
  • C、《桐城派古文说》
  • D、《文微》

正确答案:B

第2题:

试述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及实践。


正确答案: 1.韩愈柳宗元发起的文学革新运动。在古文运动上,韩愈和柳宗元都主张“文以明道”。在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改革方面,与韩愈的意见大体相似。但是柳宗元更注重散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
2.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念。
3.主张“不平则鸣”。
4.韩愈明确提出“务去陈言”的主张。
5.“文气”方面反对浮绘雕琢的文风。
6.使“抒情文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张。
7.造成了一种“新语言”和“新文体”。

第3题:

简述桐城派及其文学主张。


正确答案:“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散文流派。康熙中由方苞开创,经刘大櫆至乾隆中姚鼐形成完整体系。三人皆为安徽桐城人。方苞论文最重“义法”,“义”指文章内容,“法”指技巧方法;为文语言要求“雅洁”,并以“阳刚”“阴柔”区别风格。刘大櫆分析“义”“法”关系及掌握“法”的途径,探讨“神气”、“音节”和“字句”的关系。姚鼐补充发展方、刘理论,提出“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观点,取得较高创作成就。该派影响直到近现代。

第4题:

简述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


正确答案: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第5题:

简述中唐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正确答案: 他们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原则,作为古文运动的思想纲领。韩愈反复强调“古文”与“古道”的一致性:“修其辞以明其道”,而且阐明他的“道”就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道统,要恢复和确立儒家道统在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加强中央集权,反对佛老,反对藩镇割据。柳宗元也强调“文者以明道”,提出“道”的目的在于“利于人,备于事”,切合现实需要。韩柳的“明道”主张,都强调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这对批判形式主义文风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创作口号,不但肯定了文学的表情功能,而且特别肯定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不平则鸣”比“文以明道”的口号更能揭示文学的审美特征,将作家、作品和社会现实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作家更直接地干预现实,因而也更具现实意义。再次,在语言方面,他们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对前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又要求“文从字顺”。从具体的写作实际出发,他们自创新词,追求“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其事信,其理切”,使“文章言语,与事相侔”。

第6题:

简述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论。概括来讲,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是支配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基本理念。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愈、柳宗元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他们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而博采前人遗产。韩愈多次提到“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采取重道亦重文的态度。
二、陈言务去。韩愈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韩愈认为学习占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在文章体式上,他主张写“古文”,但在具体写法上,却坚决反对模仿因袭,他指出“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可以认为,倡导复古而能变古,反对因袭而志在创新,乃是韩愈古文理论超越前人的一大关键。柳宗元提倡创新的力度虽不及韩愈,但也一再反对“渔猎前作,戕贼文史”。
三、文从字顺。韩愈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在“言”与“文”的接近与统一上进了一大步,使语言的革新获得成功。赵翼也在《瓯北诗话》说:“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浑博大,不可捉摸,不专以奇险见长.”
四、韩愈论文非常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认为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韩愈还发展了孟子的“养气说”和梁肃的“文气说”,提出了一条为艾的普遍原则,即“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由此出发,韩愈进一步强调“郁于中而泄于外”的“不平之鸣”。与韩愈相同,柳宗元也主张人的气质“独要谨充之”,情感要“引笔行墨,快意累累”地尽兴抒发。
上述古文理论,在韩、柳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除写政治、哲学方面的议论文外,还将真性情的穷苦愁恩之声写入文章中,变“笔”为“文”,在应用文章中感怀言志,使之产生抒情文学的艺术魅力。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以及与这种文体相适应的多种艺术表现方法,从而使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开创了中国古典散文的新时代,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方向和规模,对后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第7题:

试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正确答案: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的散文革新运动,韩愈、柳宗元为其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首先,他们总结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提出了“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主张。其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文体革新的理论是古文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体问题上,韩柳都坚决反对骈体,提倡散体;在文风方面,韩柳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之风;在文学语言方面,韩柳都主张文章语言要以先秦两汉散文的单行句式为主。再次。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韩愈继承了屈原发愤抒情和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创作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夫和平之音淡,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不平则鸣”的文学观点,进一步把作家的生活、思想、创作动机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把“文”作为鸣不平的工具,实际上是把“文以明道”与对现实的揭露、批判联系起来。

第8题:

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正确答案: 4心母爱等特有的意象得以实现的。龚诗中丰富的想像,东云露一鳞,西云露一爪的表现方法,汪洋奇诡的浪漫风格,近庄而仙、侠;而其感时伤世,悲天悯人,以香草美人,体物写志的表现方法,深婉幽独的自我拷问,近屈而儒家。第三章桐城派古文的中兴与末路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方苞自定的“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的行身祈向,也是桐城派后学的学术与文学选择;而其揭橥的“义法”说,则规范与奠定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基础。方苞“义法说”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他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所谓孔子“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所谓“义”,讲的是言之有物,“本经术而依事物之理”,而经术与事物之理,大凑于程朱之学。所谓“法”,讲的是言之有序,即古文写作的程式、法度、规模,其中又以删繁就简、言明意赅、语言雅洁为至上。方苞提出文章要重"清真雅正"和"雅洁",他说古文中"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沈莲芳《书方望溪先生传后》),他认为归有光的散文,"其辞号雅洁,仍有近俚而伤于繁者"(《书归震川文集后》)。又说:"凡无益于世教、人心、政法者,文虽工弗列也。"(《送李雨苍序》)在《再与刘拙修书》中,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持论严而拘,但能适合清朝巩固思想统治及文风的需要,所以其说得以流行,影响颇大。方苞首创“义法”说,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刘大櫆“神气说”长于古文,辞如欧苏,文气富丽,虽与方苞异趣,无师承关系,但他对方苞极为敬服,方亦对他的散文极推重。刘大櫆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他蹇于仕途,一生致力于教学和著述。在继承方苞“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刘大櫆认为:古文之能事,可言论者为文法,可致意处为神气,文法可以言传,而神气则只可意会。行文之道,当以神气为极致。刘大櫆着重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所谓“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气”、“音节”问题。姚鼐义理、考据、词章三事合一的主张,是强调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义理存乎识考据赖乎学词章本乎才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义理、考据、辞章相统一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三者作为构成“学问”、“文章”(“且夫文章学问一道也”,姚鼐《谢蕴山诗集序》)的一部分,各有存在的需要和价值,不可偏废;二是三者应该互相吸收和补充,以使各自更加丰富和完善;三是三者的关系是有层次的,“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序》)。但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指程朱理学在美学上,姚鼐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阳刚”僦是豪放,“阴柔”就是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就产生出多样的风格。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1,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反对“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述庵文抄序》)。2,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并指出其关系:“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古文辞类纂序》)。3,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的风格,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他说:“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复鲁絜非书》)。

第9题:

近代使“桐城派”古文“中兴”的重要人物,首先是(),他的古文具有“清淡简朴”的特点,后来曾国藩既详述桐城派古文家的源流,又网罗幕府人才,从而使“桐城派”古文形成了“中兴”的局面。


正确答案:梅曾亮

第10题:

试述姚鼐散文理论内涵及其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贡献。 


正确答案: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化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1)他论文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其中义理说来自方苞,文章说来自刘大櫆,考证说则受乾嘉时期汉学考证学派的影响。他主张用乾嘉学派的考证工夫为义理和辞章服务。
(2)姚鼐提出用“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有机的融合落实到实处。所谓“八要”就是“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古文辞类纂序目》)。“精”和“粗”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六朝时期“言意之变”所涉及的问题,但更加具体,与散文创作及散文审美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关联。他认为只有彻底领悟了“精”,才会用“粗”将其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粗”本身也就被超越。
(3)姚鼐总结了前人关于艺术风格的各种归纳,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这二者大致上与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优美”的对照范畴相对应。从而增加了中国美学的范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文学艺术风格的分析探讨具有重大影响。这就使得桐城派的文学理论更加完整、更加系统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