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儒林丑史”,有人说是一部“儒林痛史”,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有人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儒林丑史”,有人说是一部“儒林痛史”,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纵观吴敬梓的创作思想和《儒林外史》所表现的全部内容,我们认为持“儒林痛史”的说法更合乎实际,也更能理解作家的用心和作品的真实内涵。
诚然,《儒林外史》以讽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描画了一幅封建知识分子的百丑图,对封建社会的罪恶作了深刻、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是,这还仅仅是它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更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作品同时还塑造了一批寄托其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因此,不能把《儒林外史》简单地看作是一部“儒林丑史”,而要看到作家的心已被丑恶的社会所深深刺痛;他在痛楚中寻找光明、寄托理想、以及为理想的难于付诸实现而带来的无比沉痛。因此,这是一部“儒林痛史”。
吴敬梓怀着一颗爱心进行《儒林外史》的创作,他“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用炽烈的讽刺火焰燃毁一切丑恶事物,同时以他对于否定事物的深刻嫉恨反照出了借以爆发这种嫉恨的同等程度的爱。“创作总根于爱”(鲁迅《而已集•小杂感》),对于讽刺作家也不例外,吴敬梓正是从这“根”上萌出同情人民疾苦的先进民主思想之花,表现了反对科举制度、批判腐朽、黑暗社会的强烈叛逆精神。全书以他理想的正面人物王冕开篇,写他鄙弃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做官,不怕官,以自己的艺术劳动换得自由生活。并以此作为作家臧否人物的标准。书中,出现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有不畏权势、不受世俗束缚,极度蔑视功名富贵,敢于痛斥礼教虚伪的理想人物杜少卿,他用携着娘子手游清凉山的行动和提出《溱洧》非淫乱之诗的观点,来与黑暗现实相对抗,他是作家以自己为模特儿来写的,他身上体现的离经叛道色彩,是吴敬梓愤世嫉俗的痛切之情的流露。还有主祭泰伯祠的真儒虞育德;有杜少卿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迟衡山、庄绍光;有讲仁政的萧云仙;有侠义的凤四;还有郭孝子。由于忠孝节义思想的束缚,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作为。还有下层人物鲍文卿、牛老爹、卜老爹,纯朴而安分;而邹吉甫父子则奴性十足,难以肩负反抗大任。至于与盐商对抗的女性沈琼枝,自食其力却受尽诬逼。由于体现作家理想的正面人物,都只是脱离人民的个人反抗者,力量极其微弱,不足以与顽固的黑暗社会相抗衡,最终不得不归于失败而烟消云散。吴敬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正面人物只能反映现实中必然出现的失败和苦闷,因而作品到后来也就越来越显得感伤和悲凉,甚至陷入绝望和哀叹,从而成就了这部“儒林痛史”。至于结尾出现的“市井奇人”,其实也和王冕一样是隐士,只不过是隐居“市井”罢了,他们过的所谓超现实的自由生活,也只不过是作家安慰自己的痛苦心理的幻想而已。吴敬梓讲究“文行出处”,他从这个角度对醉心科举制度、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人物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是二进(周进、范进)、四愚(马二先生、鲁小姐、王玉辉、鲁编修)、二骗(匡超人、牛浦郎)、二严(严贡生、严临生)、二王(王仁、王德)、一凶(王惠)、一大批“斗方名士”(娄家公子、权勿用、杜慎卿、季苇萧等)和五河县的那些人等等。二进是一对被功名富贵毒蚀得近乎疯狂的老可怜虫,他们虽身登龙门,却一无所用,成为荼毒社会、灵魂麻木的庸才;四愚虽表现形式个别,也没有像二进那样“飞黄腾达。’但他们在忠实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迷恋科举八股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是二进们的社会基础,二骗则是科举制度下被腐蚀灵魂的堕落了典型,作家同情他们的愚昧,讽刺他们的丑行,痛惜他们人性的泯灭。而对于士大夫兼地主劣绅的典型二严,作家淋漓尽致的揭露了他们搜刮财富、盘剥人民的罪行和贪婪铿吝、伪装清高的嘴脸,表现了吴敬梓对他们和他们赖以胡作非为的社会的无比痛恨,对于笃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府中“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不绝于耳”的赃官恶煞王惠,则施以更强有力的挞伐之笔,让读者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其反动的野蛮本性,了解到生活在他们淫威之下的人民的巨大苦痛,还有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为了银子可以趁自己作正室的亲妹妹还没有咽气就怂恿姐夫把妾扶正的二王,有好色、善骗、不学无术,偏要自称“名士”的堕落卑劣的无耻文人,他们实际上是地痞,流氓,恶棍,无赖,是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败类渣滓。显然,世风的败坏已不是单个人的行为,五河县出现的人们不祭本族长辈,而竞相奔赴豪富,为外姓老太入祠奔走的丑剧,表现了礼仪廉耻的灭绝已发展成整个社会普遍的恶德。作家揭露他们、讽刺他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痛恨的,但他们同时是受害者,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对他们又有叹息之意。他只为社会竟如此不平、如此丑恶而痛彻五内,证明了一切丑恶都根源于社会制度,于是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警报,指出知识分子的灾难是民族的灾难,人才的危机是社会危机的征兆。这样,作品讽刺的锋芒就由个人指向社会,由现象深入到本质,在客观意义上,反映了封建制度已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预告了封建社会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可见《儒林外史》是作家理想幻灭而又不甘于幻灭的痛苦呼喊之书,是一部“痛史”。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A、《金瓶梅》
  • B、《儒林外史》
  • C、《红楼梦》
  • D、《喻世明言》

正确答案:A

第2题: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 B、《儒林外史》
  • C、《清平山堂话本》

正确答案:A

第3题: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


正确答案:√

第4题:

有人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儒林丑史”,有人说是一部“儒林痛史”,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正确答案: 纵观吴敬梓的创作思想和《儒林外史》所表现的全部内容,我们认为持“儒林痛史”的说法更合乎实际,也更能理解作家的用心和作品的真实内涵。
诚然,《儒林外史》以讽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描画了一幅封建知识分子的百丑图,对封建社会的罪恶作了深刻、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是,这还仅仅是它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更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作品同时还塑造了一批寄托其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因此,不能把《儒林外史》简单地看作是一部“儒林丑史”,而要看到作家的心已被丑恶的社会所深深刺痛;他在痛楚中寻找光明、寄托理想、以及为理想的难于付诸实现而带来的无比沉痛。因此,这是一部“儒林痛史”。
吴敬梓怀着一颗爱心进行《儒林外史》的创作,他“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用炽烈的讽刺火焰燃毁一切丑恶事物,同时以他对于否定事物的深刻嫉恨反照出了借以爆发这种嫉恨的同等程度的爱。“创作总根于爱”(鲁迅《而已集•小杂感》),对于讽刺作家也不例外,吴敬梓正是从这“根”上萌出同情人民疾苦的先进民主思想之花,表现了反对科举制度、批判腐朽、黑暗社会的强烈叛逆精神。全书以他理想的正面人物王冕开篇,写他鄙弃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做官,不怕官,以自己的艺术劳动换得自由生活。并以此作为作家臧否人物的标准。书中,出现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有不畏权势、不受世俗束缚,极度蔑视功名富贵,敢于痛斥礼教虚伪的理想人物杜少卿,他用携着娘子手游清凉山的行动和提出《溱洧》非淫乱之诗的观点,来与黑暗现实相对抗,他是作家以自己为模特儿来写的,他身上体现的离经叛道色彩,是吴敬梓愤世嫉俗的痛切之情的流露。还有主祭泰伯祠的真儒虞育德;有杜少卿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迟衡山、庄绍光;有讲仁政的萧云仙;有侠义的凤四;还有郭孝子。由于忠孝节义思想的束缚,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作为。还有下层人物鲍文卿、牛老爹、卜老爹,纯朴而安分;而邹吉甫父子则奴性十足,难以肩负反抗大任。至于与盐商对抗的女性沈琼枝,自食其力却受尽诬逼。由于体现作家理想的正面人物,都只是脱离人民的个人反抗者,力量极其微弱,不足以与顽固的黑暗社会相抗衡,最终不得不归于失败而烟消云散。吴敬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正面人物只能反映现实中必然出现的失败和苦闷,因而作品到后来也就越来越显得感伤和悲凉,甚至陷入绝望和哀叹,从而成就了这部“儒林痛史”。至于结尾出现的“市井奇人”,其实也和王冕一样是隐士,只不过是隐居“市井”罢了,他们过的所谓超现实的自由生活,也只不过是作家安慰自己的痛苦心理的幻想而已。吴敬梓讲究“文行出处”,他从这个角度对醉心科举制度、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人物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们是二进(周进、范进)、四愚(马二先生、鲁小姐、王玉辉、鲁编修)、二骗(匡超人、牛浦郎)、二严(严贡生、严临生)、二王(王仁、王德)、一凶(王惠)、一大批“斗方名士”(娄家公子、权勿用、杜慎卿、季苇萧等)和五河县的那些人等等。二进是一对被功名富贵毒蚀得近乎疯狂的老可怜虫,他们虽身登龙门,却一无所用,成为荼毒社会、灵魂麻木的庸才;四愚虽表现形式个别,也没有像二进那样“飞黄腾达。’但他们在忠实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迷恋科举八股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是二进们的社会基础,二骗则是科举制度下被腐蚀灵魂的堕落了典型,作家同情他们的愚昧,讽刺他们的丑行,痛惜他们人性的泯灭。而对于士大夫兼地主劣绅的典型二严,作家淋漓尽致的揭露了他们搜刮财富、盘剥人民的罪行和贪婪铿吝、伪装清高的嘴脸,表现了吴敬梓对他们和他们赖以胡作非为的社会的无比痛恨,对于笃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府中“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不绝于耳”的赃官恶煞王惠,则施以更强有力的挞伐之笔,让读者看到封建统治者的极其反动的野蛮本性,了解到生活在他们淫威之下的人民的巨大苦痛,还有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为了银子可以趁自己作正室的亲妹妹还没有咽气就怂恿姐夫把妾扶正的二王,有好色、善骗、不学无术,偏要自称“名士”的堕落卑劣的无耻文人,他们实际上是地痞,流氓,恶棍,无赖,是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败类渣滓。显然,世风的败坏已不是单个人的行为,五河县出现的人们不祭本族长辈,而竞相奔赴豪富,为外姓老太入祠奔走的丑剧,表现了礼仪廉耻的灭绝已发展成整个社会普遍的恶德。作家揭露他们、讽刺他们,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痛恨的,但他们同时是受害者,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对他们又有叹息之意。他只为社会竟如此不平、如此丑恶而痛彻五内,证明了一切丑恶都根源于社会制度,于是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警报,指出知识分子的灾难是民族的灾难,人才的危机是社会危机的征兆。这样,作品讽刺的锋芒就由个人指向社会,由现象深入到本质,在客观意义上,反映了封建制度已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预告了封建社会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可见《儒林外史》是作家理想幻灭而又不甘于幻灭的痛苦呼喊之书,是一部“痛史”。

第5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最杰出的讽刺小说。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吴敬梓。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下列哪一部作品被人誉为是30年代旧中国的“新儒林外史”?()

  • A、《儒林外史》
  • B、《人·兽·鬼》
  • C、《写在人生边上》
  • D、《围城》

正确答案:D

第8题:

下列作品中揭露知识分子丑史或痛史的是()。

  • A、《镜花缘》
  • B、《醒世姻缘传》
  • C、《儒林外史》
  • D、《阅微草堂笔记》

正确答案:C

第9题:

为什么说《儒林外史》是小说艺术的杰出创造()

  • A、讽刺文学的典范
  • B、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
  • C、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
  • D、《儒林外史》结构独特

正确答案:A,B

第10题:

为什么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最杰出的讽刺小说?


正确答案: 我国小说自诞生以来,讽刺艺术就得以运用。三国魏时邯郸淳的《笑林》首开俳谐文字之端,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中,也多有讽刺之笔,唐代传奇如沈既济《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讽刺的锋芒更加明显,明代小说,讽刺之风已颇为盛行,在《西游记》、《封神演义》中,多有对于神魔的讽刺,即便历史小说如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也不乏对于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的辛辣讽刺,在世情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以及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讽刺艺术已广泛运用。但是,这时运用讽刺,大多随笔点染,“间以俳谐”,又往往局限于一人一事,显得不够深刻有力。《西游补》虽能较深刻“讥弹明季世风”,写科场放榜也较生动有力,但还不能称为讽刺小说,而继承《西游补》讽刺时弊之余绪的《钟馗全传》把种种社会恶德“比之群鬼,一一抉剔”,但其讽刺却缺乏深度,多半停留在表面上,未能触及产生“群鬼”的社会阶级根源,而艺术上又“词意浅陋,已同谩骂”(同上引文,均来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讽刺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梦狼》、《潞令》、《续黄粱》、《司文郎》、《考弊司》、《王子安》、《凤仙》、《金陵乙》、《武技》、《云翠仙》、《马介甫》等许许多多具有讽刺特色的篇章,都是既有含义深刻的语言又有婉曲的讽刺技巧,既敢于披露批判,更巧于警戒劝教,既真实而富有社会价值的传世佳作,但由于讽刺还不是全书的主要特色,尚不足以称为讽刺之书。真正称得上是杰出讽刺小说的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家以其民主主义的世界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敏锐地发现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给予猛烈批判和辛辣的嘲笑,特别是对于封建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的如痴如狂和封建官吏贪污受贿无法无天,剖析更为深刻,从而揭示封建科举、封建礼教的极端腐朽和吃人的本质,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则。正因为这样,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儒林外史》的讽刺成就十分杰出,首先在它正确地、恰如其分以其讽刺反映出对象的本质的真实。作品中许多典型人物,都有生活中的原型,如马二先生取材于冯粹中,杜慎卿取材于其族兄吴檠但又有很大程度的概括集中,并作了合乎本质真实的取舍和夸张,因而特别深刻有力。作家善于从极平常的细节中,发掘其中典型意义,如胡三公子买板鸭,拔下簪子刺鸭肉的肥瘦;也善于从极其不平常的细节中加以表现,如严监生死时因多了点了一根灯草而伸着手指迟迟不肯断气,就突出反映了地主阶级极端吝啬的本性。作家在揭示人物性格时,往往集中在其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这点上,暴露他们灵魂深处的丑恶,使之无所遁隐。其次,它讽刺的锋芒总是指向当时的社会,因而具有悠久的力量。吴敬梓懂得:体现在人身上的一切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作家对待不同阶级、社会地位的人,使用了恰当的、不同的讽刺态度。知识分子并非同属于一个阶级,醉心科举的既有剥削阶级,也有下层人民。作品对于地主劣绅兼知识分子的王惠、二严、二王,是无情的揭露、严厉鞭挞;对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封建制度维护者四愚,或既怜悯又批判,或既嘲讽又同情;即使是对同一个人如周进,在其中举前是嘲笑他的卑屈和热衷功名,其本态度是寄于同情,在其为官后则是揭露他的不学无术和道德虚伪,态度是仇恨的,显得辛辣而尖刻。再就是,讽刺作家的热情,具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鲜明的褒贬态度。比如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短短数语,就把这个人物迂阔,无聊和空虚,极其生动地显现出来,而无须再加评述,使读者全部了然神会。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也很独特。首先是情节的典型化与提炼,加上合乎生活逻辑的夸张。如范进中举后发疯一段,突出了科举迷的可怜;严贡生装肚疼用云片糕赖船钱一段,虽属夸张,但却更真实、更鲜明地揭露出严贡生挖空心思盘剥人民的无耻行径:而范进居丧,不肯用银纕筷子,却用竹筷“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的细节,就彻底暴露出这个人物的虚伪性,其次是巧妙集中许多典型情节。层层深入、挖掘人物灵魂隐秘。如范进应童子试的酸态,胡屠贺喜的对话及求贷的骂语、插标卖鸡的窘状,就把他的辛酸处境暴露无遗,而中举发疯、丧母,吃虾元及不知苏轼为何人,又极写他的迂腐、庸俗、无能、虚伪,揭示了人物本质,让人清楚看到这个艺术典型的腐朽灵魂。再次是把矛盾事物加诸一人,让其当场出丑。如匡超人大吹其名气之大,五省儒生皆供奉“先儒匡子之神位”再次牛布衣当面指出:“先儒”是已死之儒,你匡某还活着何得如此称呼?这种讽刺力量何等的锋利,何等的巨大?最后一点是准确、简朴、形象的讽刺语言,有画龙点睛之妙。如二王意在诈取,当严监生议扶正一事时,二人“不则一声”,而当面赠银二百时,即刻“双手来接”,然后立刻大发高论。一个“双”字,就把二王的虚伪和贪鄙和盘托出,真是其情如画,具有深刻的讽刺力量。
《儒林外史》还广泛运用对比、小插曲的手段来服务于讽刺的需要,如用王冕与群丑对比,用杜少卿与斗方名士对比,再如描写潘三,他对匡超人何等豪爽而有侠气,还揭了臭名士的老底,可谓好人了,可是突然插入一笔,写两人来和他商议包揽词讼的事,一下就能令人原形毕露,看出他的“好”显然别有用心。
可见《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杰出的,它对后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提高了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能力,正如惺园退士为作品写的序中所说:“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而在小说发展史上,不仅晚清谴责小说深受影响,就是鲁迅先生也十分珍爱《儒林外史》,继承和发展了它创立的讽刺文学的优良传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