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韩愈散文的艺术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论述韩愈散文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雄奇奔放,富于曲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的艺术风格。
二.语言方面。他的散文语言有简练、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三.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多种譬喻使对象突出生动。
四.少数篇章略有生涩难读之弊。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
(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
(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
(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第2题:

苏轼称赞韩愈文起(),概括了韩愈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正确答案:八代之衰

第3题:

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描写了我国春秋中叶至西周初年数百年间的 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经》常常将这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3)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这样可以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4)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中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准确,还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第4题:

清初的另一类散文作家,以()为代表,他们都学韩愈、欧阳修古文,作品以传记散文见长,艺术性较强,文学价值也较高。

  • A、侯方域
  • B、魏禧
  • C、李玉
  • D、汪琬

正确答案:A,B,D

第5题:

论述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正确答案: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自然、家常,类似于宋代的笔记,以闲谈的态度记录风物人情,既不刻意追求散文的抒情效果,也不刻意从寻常小事中挖掘深奥的道理。

第6题:

论述韩愈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一.雄健。
二.怪奇。
三.散文化。
四.造语生新。
五.有时好议论。
六.多古诗而少近体,但是他的近体诗中也不无意境浑厚的佳作。

第7题:

请结合《齐桓晋文之事》,分析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善于辩论
2.善用比喻、寓言等方式
3.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

第8题:

论述朱自清亲情散文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首先,述实事,抒真情。作者把父子、夫妇之间的深情厚意细细写出,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益以世事多艰,“只为家贫成聚散”,产生了骨肉亲人间的悲欢离合,不纯是温情的抚慰,还有世味酸涩的咀嚼,更贴近现实人生。如《儿女》就是自述为父心怀的名作, 在自责不会做父亲的痛悔中已透露为父的苦衷和惊觉,在操心儿女怎样去做人的思虑上就袒露着大爱者的胸襟和本色,从他对儿女哭闹嬉笑种种情状的传神描述也可以看出他的亲子之爱是深沉而细腻的。其次,于细腻处见精神的写人工夫。朱自清的亲情散文特出之处在于他往往以可感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最为人称诵的名篇《背影》,作者以八年前家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祸不单行的日子”为背景,透出惨淡悲戚的氛围,用可感的形象写出他父亲对他的深厚的关爱和他对父亲别后的感念,奏出温馨缠绵的父爱颂和思亲曲。送行的细节——亲自送站、与脚夫商谈小费,直到细致描述买桔子的情景,焦点集中在他父亲的“背影”上,而这背影又凝聚着舔犊的深情,混合着作者感动的眼泪,暗含着生离和奔波的酸辛,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最后,家常絮语的典范。朱自清的亲情类散文,不仅以亲情的醇厚称胜,也以文体语言的纯正传世。体式上,作者随物赋形而胸有成竹,任心闲话而开合自如,讲究谋篇布局而不露痕迹。语言上,他努力脱尽铅华,提炼口语,追求行文的“谈话风”。

第9题:

论述《诗经》的艺术特点。(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正确答案: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首先,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如:《伐檀》、《硕鼠》一类地位不平等和不劳而获现象表示不满的诗;又如情爱诗《氓》。
其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再次,叙事诗的诗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劳作,内心却涌动着一股浓郁的不平之气。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式
A.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I.直接叙事的如:《七月》
I.i.直接刻画描写如:《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I.ii.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都是如此。
B.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I.修辞意义的手法,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I.i.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硕鼠》等。
C.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I.兴与诗歌情思相关,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和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I.i.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如《唐风•山有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
A.重复复沓的结构形式。
I.字词随变而意义相同,如《关雎》。《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
ii.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如《黍离》。
b.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词汇丰富、大量的双声迭韵的连绵词和迭字,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

第10题:

论述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艺术理论。


正确答案: (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方苞、刘大櫆、姚鼐三人时序相接,同为安徽桐城人,人称“桐城三祖”,其中姚鼐为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其理论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论。
(2)主张写作过程中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第一,“三相济”说直接渊源于方苞的“义法说”,方苞的“义”是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法”则是指文章法则,姚鼐则在方苞的基础上,把“雅洁”作为评价内容和文辞两方面相统一的最高艺术审美标准。第二,“三相济”说,历史地植根与宋学与汉学论争之学术风气之中而有所折衷,宋学指的是清代官方哲学程朱理学,汉学即考据学,可见他讲考据,重在义理,归在词章,意在折衷,以助文之境为考据,以文章之学为鹄的。第三,“三相济”说,深刻地表达了他认为文章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真知卓识。
(3)重视文章构成中“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第一,姚鼐的八要素直接渊源于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的散文艺术四要素。第二,姚鼐在刘大櫆的基础上作了更加系统、深刻和辩证的论述,从创作过程看,“神、理、气、味”指的是艺术构思,“格、律、声、色”指的是艺术传达;从创作成果看,“神、理、气、味”指艺术精神,“格、律、声、色”指艺术形式。姚鼐之所以强调二者的结合,这和他重视创作主体的循才运法、执法杨才的见解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
(4)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第一,姚鼐在“阳刚阴柔”说,是历代艺术哲学思维的审美积淀,《周易》、《文心雕龙》、《沧浪诗话》都有相近论述。第二,此说是他对“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的层层交织、精粗错综而网结的绚丽艺术风格的精当概括,揭示了形成两种美学风格的基础是作者特殊的才性和文章神气声色的结合,也就是人的风格和艺术风格的统一。姚鼐认为阳刚阴柔可以偏胜,但不可偏废,姚鼐本人更为推崇阳刚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