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公振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代表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戈公振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代表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戈公振(1890~1935),原名绍发,江苏东台人,他是我国著名进步记者,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12年在东台高等学堂毕业后,任《东台日报》图画编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1914年进入上海《时报》,一干就是16年,从校对员到总编辑,对《时报》编辑业务的革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7年1月戈公振出国赴欧美、日本考察新闻事业,并参加了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1928年底回国后,参加《申报》工作,任总管理处设计部副主任兼《申报》星期画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淞沪战争后,曾随国际联盟调查团赴东北调查,赴日内瓦参加国际联盟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的特别会议,然后在欧洲考察新闻事业。1933年赴苏联考察采访3年,向国内发回了大量有关苏联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通讯报道,后来辑成《从东北到庶》(苏)联》一书出版。1935年10月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不幸抵达上海数日后病逝。
戈公振一生除了做编辑、记者工作外,还从事于新闻学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工作。他曾先后在上海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并出版过《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新闻学》等著作,发表过许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多新闻学论文和新闻事业考察报告。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是《中国报学史》。该书根据他在国民大学讲授报学史的讲义整理而成,1927年11月正式出版,以后曾多次再版。该书收集了比较全面的有关我国报刊发展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共分6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报刊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可贵的是,书中保存了许多报刊的发刊词和叙例,清王朝有关报的公文和奏折,新闻出版法律,新闻团体章程等珍贵史料的原文。因此,该书一直是新闻史学界的一部必诗读书。戈公振生前无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这本书,发现新材料或发现错误之处就在书上作出记号。可惜他没有来得及补充修订就去世了,因此书中的错误之处未能得到改正,但仍不失为一部比较权威的中国新闻史著作。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新闻摄影史上,最早倡导新闻摄影,也是第一次提到“新闻摄影”并将其列为新闻记者必备技能之一的人是( )

A.邵飘萍
B.戈公振
C.胡伯洲
D.王小亭

答案:A
解析:

第2题:

徐宝璜的()、邵飘萍的()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新闻学大纲》、《实际应用新闻学》

第3题:

20 世纪 30 年代在我国,曾经冒首生命危险,采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的著名记者是( )。

A.邹韬奋

B.戈公振

C.孟秋江

D.范长江


正确答案:D

第4题:

戈公振十分肯定两汉时期有邸报的根据是()

  • A、他发现文献记载
  • B、他推测其肯定性
  • C、汉以有唐代以后你刊发邸报的邸
  • D、汉书中有记载燕王在封地获知首都的与领军的调动的记载

正确答案:C,D

第5题:

保尔·兰德的设计风格是怎样的?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正确答案: 保尔·兰德的设计把未来派、立体派、包豪斯等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采用抽象、变形、概括、重复组合等手法,让画面形象简洁,构图严谨,富有现代感。兰德的设计强调把功能与形式结合起来,达到有效的视觉传达效果。兰德的代表作品是为了强调功能与形式,几何字体。
代表作品:IBM公司设计标志

第6题:

我国新闻摄影史上,创立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的人是( )

A.邵飘萍
B.戈公振
C.胡伯洲
D.王小亭

答案:B
解析:

第7题:

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中国报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局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且介绍了报业的经营管理、新闻教育、新闻团体、新闻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该书的主要观点到诊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敬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该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该书史料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第8题:

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曾经冒首生命危险,采写出《中国的西北角》的著名记者是( )

A.邹韬奋
B.戈公振
C.孟秋江
D.范长江

答案:D
解析:

第9题: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的基本内容?有何重要学术价值?


正确答案: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他的《中国报学史》影响非常深远。《中国报学史》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报学史的定义、报纸的定义、以及本书编辑方法。他指出:所谓报学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之学问也。这个定义,明确地认定了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至六章,分别就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现状等阶段,全面、系统地评价报纸发展的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本书内容翔实,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书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因此,本书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但限于历史条件,本书有些史料存在差错,后人为它做了补正。

第10题:

范长江是一个怎样的记者?他的新闻通讯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范长江(1909~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8岁时曾作为贺龙部队的战士参加过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流浪于粤、闽、赣、皖间。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九·一八”事变后看清了国民党不抵抗的反动本质而愤然离去。
193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毅然走出北大书斋,参加了“辽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到前线运送抗敌物资,并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投寄了许多前线通讯,引起了各报的注意。1934年他来到南昌,阅读了国民党缴获的苏区出版的小册子,开始对共产党有所认识。1935年他被《大公报》发表。这些施行通讯揭露了西北地区的敝政,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却。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连出7版仍然畅销。范长江因此一举成名,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1936年8月他赴内蒙、宁夏采访,又写了大量施行通讯。西安事变爆发后,范长江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安了解事实真相,后经周恩来介绍赴延安采访,曾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毛泽东向他介绍了十年内战的经过,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使范长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写的《陕北之行》一文,向国统区人民介绍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和共产党的政策,在全国报界有很大影响。后来报馆将他这篇文章和在内蒙、宁夏写的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此书与《中国的西北角》。成了范长江新闻通讯的代表作。
1938年3月,范长江在汉口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记者,出版了《新闻记者》杂志。同年5月宣布脱离《大公报》,与胡愈之等人创办了国际新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去香港,参与了《华商报》的创办和领导工作。1942年香港沦陷后转入苏北解放区,先后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的社长、中共面京代表团发言人、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建国后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范长江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人材。他生前已成为革命新闻记者学习的榜样,他死后永远值得人们怀念,他的遗著至今仍是新闻记者学习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