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唐代真娘墓便到千人石,你能结合苏州历史讲解千人石的出处吗?

题目
问答题
过唐代真娘墓便到千人石,你能结合苏州历史讲解千人石的出处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白石村是个怎样的村庄,有什么关于制砚的历史古迹吗?


正确答案: 白石村位于端州区黄岗镇,面向西江,背靠肇庆北岭山,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在白石村288户,1100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砚为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白石村制砚至为高峰,一大批名砚和名师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白石村作为“端砚第一村”、端砚的发源地的地位。
顺着环村大道随意行去,到处可以见到,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有砚工埋头刻砚的场面,活脱脱一幅幅“白石制砚图”。
据悉,从选石、磨石、划线、雕刻到成形,一块端砚的制成少则七八天,多则半年,可见端砚的名贵除了其品质还在于它的手工。
遗憾的是,这个古老的村落仅在村尾还保留着大片古屋,窄窄小巷里除了制砚工人劳碌背影外,就只有来回遛达的大狗。在村首则是清一色的小楼房了,只遗下少量几处古迹。
白石村最有名的现存文物是一块端砚生产的碑文。该碑文坐落在堂明端砚厂,穿过两道铁门,“张之洞为开采砚石以贡品事碑”赫然出现眼前。
此碑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碑高130厘米,宽83厘米,端砚石质,楷书,竖行阴雕,共1172字。石碑的字迹斑驳,碑前有两棵枝繁叶茂的松柏。
据悉,文革时期,石碑几被毁掉,村民们想尽一切办法,冒着生命危险把它藏起来才逃过一劫。这是目前仅存的有关端砚生产的碑记,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已被列为肇庆市重点保护文物。

第2题:

有什么能较准确分辨石色的方法吗?


正确答案:有的。分辨端砚石色,最好用以水湿石(沉水观之)的方法,可以看得比较清楚。比如一方优质的老坑砚石湿水之后,就会发现在紫蓝色的基调上色彩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其色彩好象从砚石里透出来的,给人一种内在的沉实、凝重、浑重的感觉。

第3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_____。

A.为三千人

B.不少于三千人

C.不超过三千人

D.不超过两千人


参考答案:C

第4题:

感动中国节目每年的提名人数大概是多少?()

  • A、上万人
  • B、五千人
  • C、三千人
  • D、两千人

正确答案:A

第5题:

某时期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称为()

  • A、千人重伤率
  • B、千人经济损失率
  • C、千人负伤率
  • D、千人死亡率

正确答案:D

第6题:

谈谈你对课本上古代历史人物“千人一面”的看法。


正确答案: (1)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画、地图、图标不仅仅起生动叙述、衬托补充课文作用,它们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教材的一部分,它们甚至可以起到“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小学理解力有限,加之应试教育对探索精神的压抑,长期看的是标签化的古人肖像,形成的也就会是标签化的历史观,是对科学精神的泯灭。
(2)由于时代久远,史料保存不完整,或者不同的史料对同一件事的记载不尽相同,对考古发掘的东西看法不一致,这确实是一个教材编写的难题。但是,中小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具有公认性。也就是说,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应根据公认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来编写,并进行详细的注释说明。
(3)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面镜子。历史教科书的不严谨,折射了我们历史观的不严谨,这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第7题:

你能讲解虎丘山上试剑石的故事吗?并请逐句讲清试剑石旁摩崖石刻诗句“剑试一痕秋,崖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趟高头。”能吗?


正确答案:试剑石在虎丘上山道路的东侧,是一快椭圆形巨石,石正中有一条裂缝,似刀砍剑劈旁边石上刻有“试剑石”三字,这便是2500年前吴王阖闾试剑的地方。吴王为争霸天下,命冶铁高手干将、莫邪夫妇铸剑。经干将、莫邪精心冶炼,打造出两把寒光闪闪的雌雄宝剑。相传吴王得到的是雌剑。一日到海涌山来试剑,手起剑落,将此石劈为两瓣。
试剑石旁摩崖石刻之诗句意思是:吴王试剑的那一瞬问,顽石裂开,震得山崖倾倒,阻塞溪水畅流。啊,这样削铁如泥、吹毫断发的宝剑,为什么不用来把约290年之后秦国“指鹿为马”的奸臣赵高的头砍下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宦官赵高逼使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始皇次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来赵高杀了承相李斯,不久又杀秦二世,确是十足的权奸。

第8题:

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代表性雕塑是()

A《马踏匈奴》

B《石兽》

C《石辟邪》 

D《石马》


A

第9题:

苏州园林中主要假山用石为(),此种石材也是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

  • A、英德石
  • B、太湖石
  • C、钟乳石
  • D、龟纹石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叛将()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


正确答案:孙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