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确定。

题目
多选题
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确定。
A

围岩特性

B

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

C

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

D

混凝土强度

E

混凝土衬砌开挖面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隧道防水板铺设应超前二次衬砌施工()衬砌段长度,并与开挖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铺设完防水板的地段应采用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损伤防水板。


本题答案:1~2个

第2题:

根据《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5099-2011,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 )确定。

A.最大单段装药量
B.围岩特性
C.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
D.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问
E.衬砌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

答案:B,C,D
解析:
2020版教材P398 / 2019版教材P397
7.3.7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围岩特性、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及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确定。若因地质原因需要混凝土衬砌紧跟幵挖面时,按混凝土龄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确定最大单段装药量。

第3题:

采煤工作面平行作业的距离必须符合规定,支柱与回柱间的间隔距离不得小于多少米;支柱与推移输送机的距离不得大于多少米?


答:小于15米;大于15米。

第4题:

隧道监控量测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要求确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监测点距开挖面为1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6倍极限相对位移
B.监测点距开挖面为2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9倍极限相对位移
C.监测点距开挖面为5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95倍极限相对位移
D.监测点距开挖面较远时,允许值为1倍极限相对位移

答案:B,D
解析:
监控量测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或是采用隧道设计的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相对位移要求确定。监测点距开挖面为1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65倍极限相对位移;监测点距开挖面为2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9倍极限相对位移;监测点距开挖面较远时,允许值为1倍极限相对位移。

第5题:

根据《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 5099-1999),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 )确定。

A.围岩特性
B.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
C.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
D.混凝土强度
E.混凝土衬砌开挖面

答案:A,B,C
解析:
2019版教材P354页
7.3.7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应根据围岩特性、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及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确定。

第6题:

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的施工,应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在围岩和( )基本稳定后进行。


A.开挖面土体

B.初期支护变形

C.地下水流干

D.第一层衬砌变形

答案:B
解析:
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的施工,应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

第7题:

根据《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 5099-1999),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确定。

A、围岩特性
B、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
C、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
D、混凝土强度
E、混凝土衬砌开挖面

答案:A,B,C
解析:
2018新教材P342页

7.3.6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应根据围岩特性、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及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确定。

第8题:

两座平行隧道同向开挖工作面纵向距离应根据两隧道间距、围岩情况确定,且不宜小于()倍洞径。[每题1分]

A、1倍

B、3倍

C、2.5倍

D、2倍


参考答案:D

第9题:

根据《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5099-2011,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确定。

A . 最大单段装药量
B . 围岩特性
C . 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
D . 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问
E . 衬砌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

答案:B,C,D
解析:
P390
7.3.7开挖面与衬砌面平行作业时的距离,应根据围岩特性、混凝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及开挖作业需要的工作空间确定。若因地质原因需要混凝土衬砌紧跟幵挖面时,按混凝土龄期强度的允许质点震动速度确定最大单段装药量。

第10题:

开挖和衬砌作业面距二次衬砌处()20m。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