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有(   )

题目
单选题
《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有(   )
A

76味

B

86味

C

96味

D

106味

E

116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有( )。

A.76种

B.B6种

C.96种

D.106种

E.116种


正确答案:C

第2题:

《伤寒论》“衄家不可发汗”之戒是哪种理论的实际应用

A.

B.

C.

D.


正确答案:D

第3题:

适宜制成混悬型液体药剂的药物有()。

A、毒性药物

B、剂量小的药物

C、需制成液体药剂供临床应用的难溶性药物

D、为了发挥长效作用而需制成液体药剂例临床应用的药物

E、需要提高在水溶液中稳定性的药物


正确答案:CDE

第4题:

何谓除中?《伤寒论》是如何辨别除中证的?


正确答案:除中:中医古证候名。除,消除、去除;中,指中气、胃气。除中是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危证。一般见于大病久病重证,患者临终之前精神转爽,而突然求食,食后不久病情即迅速恶化而死亡。俗称“回光返照”。
《伤寒论》论及“除中”者有332、333两条原文。张仲景主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证。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伤寒久病,临床见发热六日,又出现厥冷九日,且伴有下利,此为热少厥多,阴盛阳衰之象。按此病机,患者当不能食,然而询之病人却反能食。分析能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为阴盛阳衰,胃气败绝,残阳消谷之除中恶兆;一为阳复阴退,胃气渐复之佳兆。
阳气恢复和除中证的预后截然不同,临床应如何鉴别呢?仲景在此介绍可用“食以索饼”法进行试探,并须密切观察疾病的变化情况。如果患者求食迫切,进食后突然发热,但随即热又消失,手足厥逆加深、神情躁扰不安,且全身迅速衰竭而不再食,此即胃气败绝,残阳消谷的除中证无疑,预后险恶。如果进食后不发暴热而仅有微热,且厥逆渐消而手足转温,食欲渐增,精神渐佳,此为胃气仍在而渐复,“有胃气则生”,阳复有望,故病有向愈之机。
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此是伤寒兼里虚寒证,误用黄芩汤苦寒泄热更伤里阳而造成除中证。
总之,除中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多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病而极度衰竭之人,一向精神衰惫,不能进食或进食很少者,却突然精神好转,食欲亢奋,但在强求进食后不久即病情恶化或突然死亡。在此,张仲景提出通过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全身反应情况来辨别除中(胃气败绝)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值得重视。

第5题:

《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约有

A.76味
B.86味
C.96味
D.106味
E.116味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医学典籍《伤寒论》的掌握情况。《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载方113首,所用药物约96味。

第6题:

《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有

A、76味

B、86味

C、96味

D、106味

E、116味


参考答案:C

第7题:

《伤寒论》中应用的药物有

A.76味
B.86味
C.96味
D.106味
E.116味

答案:C
解析: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约96味,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加工品等。炮制方法有火制、水制、水火同制等,且注重煎服之法,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故此题应选C。

第8题:

《伤寒论》中记载的中药剂型有( )。

A.汤剂

B.散剂

C.丸剂

D.栓剂

E.丹剂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栓剂的应用历史悠久,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早有栓剂应用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收载有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耳栓、鼻栓等。栓剂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刺激和肝脏首关效应,因此栓剂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

,药物制成栓剂直肠给药的疗效优于口服给药的主要原因是
A.增加药物吸收
B.避免肝脏首关效应
C.药物吸收迅速
D.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
E.减少胃肠道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点是栓剂的作用特点和分类。栓剂的作用特点:①栓剂不仅可在腔道起润滑、抗菌、消炎、杀虫、收敛、止痛、止痒等局部作用,而且可经腔道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②药物不受胃肠道pH或酶的破坏;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③药物直肠吸收,大部分不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④适用于不能或者不愿口服给药的患者。药物经口服大多会产生肝脏首过效应,则活性大大降低,而直肠给药大多无首过效应,药物活性不受影响,且可发挥全身作用,因此疗效更好。栓剂按施用腔道不同分为①直肠栓;②阴道栓;③尿道栓;④鼻用栓;⑤耳用栓等。直肠栓给药既可其局部治疗作用,又能使药物发挥全身治疗作用,而其他腔道给药主要起局部治疗作用。

第10题:

《伤寒论》中的热利有哪些证型?说明各自的证候特点及治法、用方。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热利包括以下四种证型:
①表里皆热下利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未解而误下,邪气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临床以利下稀黄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喘而汗出,发热,舌红苔黄,脉急促或数等为辨证要点。表里皆热,且以里热下利为主。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②少阳邪热内迫下利: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病无太阳之证而偏重于少阳.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使肠道传导失司而下利,属里热下利.治用黄芩汤,清热坚阴,里热清而阴气得复,阳热自解,利亦止也。
③厥阴毒热下利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属厥阴毒热内盛,下迫大肠所致。临床以利下脓血粘液,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多饮,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肝止利。
④热结旁流下利又有以下三个方证:
大柴胡汤证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火内炽,兼阳明里实,热邪迫津下泄之热结旁流。治疗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通因通用。
小承气汤证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燥热实邪内结,燥热内盛迫津下泄而下利。然下者自下,结者在结,实邪不去,下利难止。故仍须与小承气汤方攻下里实,通因通用。
大承气汤证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