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题目
问答题
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教学实际(或自己学习普通话的实践),谈谈在普通话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方音的影响?(选择几个例子说明即可。最好是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各有例子。)


正确答案:在普通话教学中采用系统化训练纠正方音的教学策略,效果不错,教学实施由下面两部分组成。1.通过系统化训练克服方音的发音定势,形成普通话发音定势,提高方言区学生的正音能力。南方地区学生在说读普通话时易犯语音发音偏前的毛病,尤其发普通话中发音部位在后的声母及舌位后的韵母,如“舌面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及“合口呼、e、o、-i[∫]和u为韵尾的韵母及后鼻韵母等”,这是因方言发声法影响造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声法,形成普通话发音定势系统化训练策略在实施中按以下三步骤进行:首先,正确掌握普通话发声方法。通过音像展示口腔示意图,教会学生掌握普通话发声的主要部位,如:上齿背、硬腭前部、舌根、软腭。接着,结合声乐的练声法,用打哈欠的方法,找后槽牙打开的感觉及喉部放松的感觉。然后用这种感觉连发“嘿”音,锻炼舌根肌肉与软腭肌肉的弹性,方言区人发不准翘舌音声母和后鼻韵母主要在于方言区人因方音发声法造成舌根与软腭肌肉疲软,造成方言区人在发音时舌头不易伸缩。其次,掌握普通话语音动态发音原理,通过系统化训练巩固普通话发声方法。把普通话发音原理动态化能有效提高南方方言区学生正确掌握普通话发音原理,有效提高南方方言区学生纠正方音的能力,提高南方方言区学生普通话语感,便于普通话发声方法的掌握与巩固。因此普通话教师应钻研普通话语音音系中的发音原理,研究音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动态化。按由易到难、基础到延伸的循序渐进原则系统化训练学生,使之掌握普通话语音动态发音原理,巩固学生普通话发声定势,加强学生普通话语感。在普通话音节中,韵腹是音节的音核,是由元音充当的,普通话的元音有10个,这些元音都可充当单韵母。因此,普通话单韵母的发音原理是普通话语音发音原理的基础。掌握单韵母发音的关键在于舌位和唇形,舌位指发音时舌头隆起最高点的位置。按舌位前后划分,可分舌位前、央、后三种单韵母;按舌位高低划分,可分为高、半高、半低、低四种单韵母。按唇形划分,可分为圆唇与不圆唇两种单韵母。在单韵母的舌位中a[A]的舌位(低、央不圆唇元音)是单韵母的基础舌位,其作用与声乐中的喉头一样,具有定音的作用。a[A]发音原理为舌中后部隆起,后槽牙自然张大,唇形不圆。以它为基础,发舌位前元音(i、ü、ê)时,舌后部隆起往前伸对着硬腭前部。发舌位后元音(u、o)时,舌后部隆起向后缩对着软腭。语音发音原理动态化便于前后音概念的区分,便于舌头伸缩的锻炼。复合韵母的动态发音原理为:一般说来以舌位前的音素(i、ü、ê、n)收音的复合韵母其舌位动程主方向为舌后部隆起往前伸。如ai发音时,舌后部隆起往前伸至I位置收音;发an时舌后部隆起往前伸舌头前部抬起至上齿龈收音等。以舌位后的音素(u、o、e)收音的复合韵母其舌位动程主方向为舌后部隆起往后缩。如,发ao时舌后部隆起往后缩至o位置收音;发ang时舌后部隆起往后缩至软腭位置收音。韵母发音原理动态化对于纠正方言难点音特别有效,尤其对于纠正前后鼻音这组音。发前鼻音时,舌位动程一般为舌后部隆起往前伸;而发后鼻音时,舌位动程一般为舌后部隆起往后缩。动态化发音方法对于指导正确掌握以舌头为发音器官的声母的发音原理及纠正方言声母难点音也同样有效。如区分舌尖前音声母和舌尖后音声母,发舌尖前音声母时,后槽牙打开,软腭上升关住鼻腔通道,舌后部隆起往前伸,舌头前部平伸与上齿背接触或接近,气流把阻碍冲开一道窄逢,从窄逢挤出,摩擦成声。发舌尖后音声母时,后槽牙打开,软腭上升关住鼻腔通道,舌后部隆起往后缩,舌头前部上抬接触或接近硬腭前端,气流把阻碍冲开一道窄逢,从窄逢挤出,摩擦成声。发准这两组音的关键是后槽牙打开与舌后部隆起伸与缩。从单韵母的动态发音方法的掌握到复合韵母的动态发音方法和声母的动态发音方法的掌握,有效巩固了普通话的发声方法,纠正方音的难点音,提高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语感。最后,普通话发声定势在读说系统化训练中形成。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读说的训练,系统化读说训练有益于加强普通话语感,形成普通话发声定势。在读方面的训练,本人要求学生每周练读两篇《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指南》中的朗读材料,朗读的要求按时间段的不同有所不同。上半学期,要求学生把方言难点音注音并读熟课文读准字音;学期中期要求学生按词连读,词按普通话词格来读,提高学生普通话语感;学期后期要求学生掌握朗读材料的基调,有感情地朗读。在说方面,每周由舍长组织宿舍成员练说《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指南》中的说话题目,并做好每次活动记录,在上课时把它交给任课老师,以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情况,并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犯的典型错误进行指导解决。2.系统掌握普通话与方言之间读音差别的常用字,针对差别字进行逐个正音强化训练,提高方言区学生纠正方音的能力。只用普通话语音动态发音方法来纠正方音,对于尽快有效提高方言区学生普通话操用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不在字音纠正上下工夫,那么有效克服方音,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掌握普通话发声方法,用普通话语音动态发音方法来掌握因方音影响造成的普通话错误音和缺陷音的纠正方法是纠正方音的基础。字音纠正训练方法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首先,教师在讲述普通话语音理论时,帮助学生了解各自方言与普通话的内部规律以及两者的差异,找出学生普通话语音错误与错误类型。其次,以作业形式让学生考察常用字表,查出常用汉字家乡读音与普通话读音的差别,并注上拼音,整理出读音差别表。最后,在整理出读音差别字表后,针对差别字进行逐个的正音强化训练。这是方言区学生有效地尽快缩小与普通话距离的重要环节。

第2题: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分工合作,是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作合理安排。(2)密切配合,是指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每个人。(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作用,即大家在态度上相互尊重,在认知上能集思广益,在情感上彼此支持。为此,学生必须具备两项基本技能:语言表达能力和待人处事的基本社交技巧。(5)团体历程,是指由团体活动达成预定目标的历程。

第3题:

谈谈你如何理解教学生命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1)、从新《纲要》要求课堂教学表征看(体验性、交往互动性、生成性、生活性); 
(2)、从幼儿是具有思想、有个性的主体分析; (3)、从教师的角色说明。

第4题:

你对叶圣陶“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这一观点是如何理解的?
叶圣陶在《谈语文教材》一文中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在1949年草拟《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的时候,他又说:“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
“例子”,是从它的示范功能说的,意思就是语文教本中的选文是各式文章的样品,是“举一隅”的“一隅”,由这些例子可以推及其他同类的文章。
他的“例子”说表明:
第一,例子就是样品,它必须有代表性。所谓代表性,至少涉及这样一些方面:从应付生活的需要看,教本中的选文既要有“文学”的,还要有“非文学”的,凡属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普通文章,在教本中都应该举其佼佼者作为样品,供学生研读;从文章的格调看,教本中的选文应该兼顾各体各派,目的在使学生接触各体各派的文章,广闻博识,而不致眼光偏狭;从写作技术看,教本中的选文也应该篇篇都有这种或那种技术足以供学生观摩借鉴。
第二,例子既是样品,还必须讲究示范性,即内容和形式都堪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就是说,从学生实际受益着眼,要求“例子”不但都能成为“范例”;而且都能成为“适例”,不深不浅,恰到好处。

第5题:

你将如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的?


答案:
解析:
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提问,练习的方式可以非常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运用了任务驱动法、小组讨论、验收任务成果包,课堂小测验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6题:

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有:()

A.学生学习时借鉴名人。

B.理论上认识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

C.行为上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D.实践上熟悉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

E.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创造学习方法。


参考答案:BCD

第7题: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答案:
解析: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7)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8题: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过程?


正确答案: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重视教学的发展性,是新时代的要求。
(2)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基础。
(3)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
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9题:

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
1.六十年代----加强双基;
2.七、八十年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九十年代----素质教育;
4.新世纪-----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10题:

掌握学习教学策略的步骤包括()。

  • A、学生定向
  • B、自主学习
  • C、学习方法指导
  • D、实施教学
  • E、自主练习

正确答案: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