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文物在蒙古地区多有发现,尤其是1975年,____的出土反映了古代中国和西亚的友好交往关系

题目
填空题
隋唐时期的文物在蒙古地区多有发现,尤其是1975年,____的出土反映了古代中国和西亚的友好交往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举例说明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有何特点?并分析其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解析:
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艺术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5)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影响:(1)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如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2)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3)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日本大化改新中向中国学习政治经济制度、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等。

第2题:

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外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武力冲突的一面。能够反映这一时期“友好交往”一面的历史事件是( )。

A.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D
解析:
1405—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次出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明清时期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A、B、C三项为唐朝时期的中外和平交往事件。

第3题:

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时期的文物上,铭文出现了 “中或”的字样,中或就是中国。这件文物是( ),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正确答案:何尊

第4题:

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是()。

  • A、魏晋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D

第5题: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是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 B、隋唐时期
  • C、南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C

第6题:

中国经过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时期,民族大混合和国家的离散,直到隋唐时代中国才重新统一,将分裂的南北重新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这段时期,在民族的成分和文化因素方面,都是由多元重新整合成新局面,经济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变。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是在隋唐时期才开始统一的
B.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开始逐渐好转
C.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均出现了多元融合
D.隋唐是中国文化和经济的最鼎盛时期

答案:B
解析:
“直到隋唐时代中国才重新统一”而非“才开始统一”,A项错误。根据文段,隋唐时期在民族的成分和文化因素方面出现了多元重新整合的局面,经济有很大改变但并非多元融合,C项错误,B项正确。D项文段并未提到。

第7题: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中,()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大转变时期,使古建筑更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 A、元朝
  • B、宋朝
  • C、隋唐
  • D、明清

正确答案:B

第8题: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也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中国古代养生学完善于晋隋唐时期。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出土文献指从地下发现的古代文献资料,主要指著于出土文物之上的文字材料,也包括图画饰物等古代文物。


正确答案: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