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阅读以下课文《猫》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第三只猫的文字)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

题目
问答题
案例:阅读以下课文《猫》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第三只猫的文字)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章重点写的是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但 是同学们的阅历少,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存在很多的疑问。下面,哪位同学有疑问就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质疑)生1:小猫为什么总是凝望鸟笼?生答:也许它觉得芙蓉鸟很漂亮、很幸福而自己很不幸,所以很羡慕芙蓉鸟。也有可能是喜欢芙蓉鸟。生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生答:因为小猫经常凝望鸟笼,鸟死后,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生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生答:因为第三只猫是被“我”误伤之后死的,而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所以我更难过的多。生4:课本第70页第一段中的“忧郁”与第72页中的“忧郁”有什么不同?生答:第一个“忧郁”的意思是“担心”,第二个“忧郁”指的是第三只猫的性格特点。生5:假如养第一、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生答:如果是第一或第二只小猫咬死了芙蓉鸟,“我”不会怪罪它,更不会用棒打它。因为“我”喜欢这两只小猫。师:为什么“我”不会棒打第一、二只猫呢?就因为“我”喜欢它。(一边讲一边板书)为什么“我”会冤苦第三只猫呢?生(齐答):不喜欢它,它不受欢迎。(师板书)师:所以“我”妄下断语、棒打怨死了第三只猫。(师板书)仅仅是因为它不受欢迎就被怨苦而死,多可怜的一只猫呀!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生(齐答):有。师:是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说,有一天,你的一支笔或一本书不见了,左找右找都找不到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你就猜测可能是哪一位同学给拿走了。你又会想到谁呢?生(齐答):最不喜欢的同学。师:于是你身边这位不受欢迎或学习最差的同学就成了被你冤枉的对象了,也许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能妄下断语。同学们通过朗读、理解,品读这篇文章,一定有了很多的想法,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能不能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学生思考后发言)生1:做事情一定要弄清事实,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生2: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以免受别人的冤枉。生3:一个人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生4:一个人的同情心应做到善始善终,不能像“我”那样。(教师布置作业,课程完成)问题:(1)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2)请分析该教师教学过程,找出自己不认同的教学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给你的印象最深 ”一个学生回答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对这位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进行正面评价,而是说“下面我们看看课文的第一段写了什么”,接着便又继续串讲课文。
对以上教学实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这个学生很聪明、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句
B、如果教师因势利导,以这个句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将会迎刃而解
C、如果教师给予正确评价和反馈,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认识也可能会再上一个台阶
D、教师不应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否则将会失去教学主动性,必要的时候要拉回学生的思维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针对题干中所示教学实录来分析,学生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句,教师应当给予正确的评价与反馈,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发散思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果材料中的教师能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性资源,就不是被学生牵头鼻子走,而是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故D项说法有误,本题当选D项。

第2题:

阅读《一片树叶》的课堂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预习中的疑问展开讨论)
生1:“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为什么用“吊”
师:谁能解答
生2:因为是刚出生的叶子。
师:是吗这是什么季节
生2:秋天。
生3:“吊”写出黄叶干枯的形状和即将落地时的状态。
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理解吗
(生说“同意”并点头)
师:请继续提问。
生4:“一叶坠地”的“坠”能不能换成“落”
师:(手拿纸做飘落的动作)同学们,这叫“坠地”吗
生5:不是,这叫“飘落”。“坠”显得很有力量。直落!
师:说得好,“坠”字写出了掉落的速度快。
对上述教学实录(节选)的分析,正确的是()。


A.学生深入品味词语需要教师模拟生活情景支撑

B.学生提问与理解文意关系不大,教师应做引导

C.学生的问题散乱不成系统。无法达成预设目标

D.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答案:D
解析:
学生深入品味词语的途径不仅限于教师模拟情景,A项说法过于片面。实录节选中学生的提问有助于学生通过品味揣摩文章用词的巧妙,教师引导解决后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B、C两项说法错误。

第3题:

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图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从而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个案例中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

A.自我控制法

B.系统脱敏法

C.肯定性训练

D.强化法


正确答案:B

第4题: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今天,我们要穿越八百年的时空,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去会见一位以剑填词、用血写诗的词人,一位赤胆忠心、大义凛然的英雄,一位侠骨柔肠、慷慨纵横的勇士。他是谁呢
生:辛弃疾。
师:对,辛弃疾,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PPT显示辛弃疾像及简介文字:“其人:字幼安,号稼轩。其事:千里走单骑,虎穴取叛逆。
闲置二十年,犹怀报国志。其词:笔力雄厚,词风与苏轼并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教师解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48岁时所作的一首词。(板书课题)大家看,题目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这首词的风格
生:壮。
师:对,一个“壮”字。(教师板书“壮”字)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开头介绍辛弃疾的话与课文风格一致
B、导语重在激发兴趣,应该更加活泼有趣
C、PPT文字经过教师精心加工,富有文采和感染力
D、聚焦“壮”字、能够抓住题眼,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导入是实际教学的前奏.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B选项强调“活泼有趣”太片面。故选择B选项。

第5题:

阅读《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的生平,一个学生讲述法布尔小时候观察昆虫入迷的小故事)
师:你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法布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影响?
生:法布尔对待生活、对待科学认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师颔首表示赞许)
师:我们怎么完成课文的朗读?
(学生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希望师生合作完成。于是,老师和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交替进行朗读)
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思考这篇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生:这是一篇小品文,主要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食物习性等内容。(老师予以肯定)
师:作者是如何引出绿色蝈蝈的?(明确:被蝉的哀号声引出)
师:蝈蝈究竟长什么样呢?(投影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介
绍.并用投影打出有关蝈蝈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学生齐读,加以掌握)
师:好,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将你认为文中最好的语句勾画下来,并简单批注理由。(学生速读,按老师要求完成任务)
生:我最最欣赏文章的第5自然段。
师:他找得太对了!你一定很希望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吧?
(学生朗读)
师:你欣赏这一段的理由是什么呢?谈一谈,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见解。
生:这一段对蝈蝈捕蝉的描写非常精彩。蝈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我要是像蝈蝈一样,勇猛无比,那该多好,就不会有人欺负我了。(学生哄堂大笑,发言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教师不置可否,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
师:这是他的看法,很有个性,谁还能谈谈你自己欣赏这段文字的理由?(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分别说出了“生动传神的语言…‘拟人手法的合理运用”“与鹰捕食云雀形成对比”等内容,老师一一肯定)
师:你认为这段文字究竟美在哪里?请用“首先”“其次”的表述方式有条理地进行概括。(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以下对这段教学(节选)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师生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和交流者
B.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较少,对文本内容解读有脱离阅读文本之嫌
C.在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之后,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谈一谈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教师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加给学生,比较生硬
D.对文本的鉴赏局限于第5自然段.体现了教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赏析的教学思想

答案:D
解析:
分析教学实录,学生对第5段的鉴赏始于“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将你认为文中最好的语句勾画下来.并简单批注理由”.显然教师的最初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中的“最好的语句”进行赏析。然而由于当学生提出自己最欣赏的内容是第5段时.教师的评价语是“你找得太对了”。这种评析的片面引导性导致了学生的赏析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第5自然段。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失误。

第6题: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述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第三,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学生讨论,小组汇报,展示个性化观点。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从整体设计和安排来看,教师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
B、第一环节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C、第二环节使用视频时没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教学意图不明确
D、第三环节拓展阅读引入的资料、与课文的教学重点联系不紧密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材料中首句已经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且围绕具体环节展开。所以A选项后半句说法错误。而第一环节在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时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所以B项说法错误。第二环节只是引入视频,并未作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所以C选项分析正确。第三环节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小说内容.意在比较其中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展开的.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第7题:

阅读《背影》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父亲是什么样的 谁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一说你的父亲
(生举手回答)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相比于母爱,父亲的爱也许更内敛,更深沉,但是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对我们深深的爱。那么,大作家朱自清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呢 是不是和我们的父亲一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背影》。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这样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感情基调的了解
B、导入体现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的教学理念
C、导人中互动较多,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见解,但不够简洁
D、学生通过导人环节,能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师用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导入,抓住父爱这一情感,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实录中的这种互动交流式课堂导入,旨在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C项说法有失客观,故当选。

第8题: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某化学教师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为:教师设计学案并提出要求→学生课前自学并完成学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案进行讨论交流→精讲释疑、总结提升→练习巩目。
问题:
(1)请指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2)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重点注意什么


答案:
解析:
(1)“学案导学”就是用学习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它以“学习方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学案导学”的优点:
①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减少教材阅读和作业中的困难,有利于提高学习效辜,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
②学案好比半个家庭教师,能提供及时、关键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服务.将课上学习与课下拓展跟踪学习有机结合:
③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师生互动的基础得以夯实,可操作性增强;
④可以资源共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因为它集中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⑤来自学生的思想、观点、解释、解答、设计、作品、表现方式等,对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产生积极的作用:
⑥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提高研究性学习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案导学”的缺点:
①在学案内容上呈现习题化,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课堂环节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
②在教学目标呈现上,错把教学Et标当作学习目标.目前主要追求的直接目标是。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未长远考虑,其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这一水平上:
③在“学案导学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思想固化,呈现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④在导学案设计上,老师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甚至详细到各个环节和步骤,而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的时间和思考空间.在某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⑤“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是教学上的误区,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
(2)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教师应重点注意:
①课前做到目标明确,围绕着一节课的学习要求及重点与难点以学案的形式清楚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完成导学案:
②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导学案在知识内容上不要过多,而应少而精地呈现在导学案上:
③课堂中要对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控,将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讲解.个别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
④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避免疲倦感。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人以期待.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⑤课堂结束时也应注重学习效果的反馈及总结,教师做好教学反思,学生做好学习总结.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9题:

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的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师:今天咱们学习说明文《生物入侵者》。这是一篇朗读课文,因此很多活动就靠大家来做,老师的建议是:我们在活动里重点学习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咱们第一个活动内容是要从全文里提取信息。请看屏幕:速读,提取全文信息。换一个说法,就是速读全文,浓缩课文内容。再换一个说法,就是用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内容。下面速读课文,提取你认为应该提取的信息。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分析,下列正确的是( )。

A.教师能根据文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B.导入语过于强调情境,影响学生的教学目标
C.提取信息要求,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提示的学习方法,过程清晰,表达准确

答案:A
解析:
A 项:教师根据文本说明文、自读课文的特点,建议大家概括文章主旨,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正确。

B 项:教师并没有在导语中创设情境,因此“强调情境”说法有误,错误。

C 项:《生物入侵者》是一篇说明文,需要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以及说明方法,“提取信息要求”符合课堂目标,并未偏离,错误。

D 项:教师虽然要求学生概括文章主旨,但并未明确提示提取信息的方法,表达也不甚清晰准确,错误。

第10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猫》这篇文章文字浅,但蕴涵深,对于它的主题人们意见不一。今天我们就从归纳文章主题这个角度来做一点文学欣赏。(学生独立思考10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1: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活泼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师:好,你的观点很有新意。
生3: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适当地注重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师:有道理。
生4:从家里儿女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对人时不能以外貌或性情来喜欢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
生5:三只猫都是社会的弱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因此,作为社会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师:你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题,很好。我谈谈对课文主题思想的两种看法,一是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做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猫》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这是精彩的火花,思维碰撞从这里开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的表现与思维是独立的.学生的学习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的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否定、及时指正,并提出正确解读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答案:C
解析: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慎用批判,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即使有些幼稚、荒唐,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解读与分析.而不能武断地否定.甚至严肃地批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