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

题目
单选题
在中国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归类。下列学生整理的诗句中,所含有的意象与其他三项诗句中所含意象不属于同一种意象的是()。
A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B

夜人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C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D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古代诗歌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下列适合的是()。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答案:B
解析:
A项,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B项,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C项,出自贺铸的《芳心苦·杨柳回塘》;D项,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A、D两项均为含有梅花意象的诗句,C项为含有荷花意象的诗句,B项为含有菊花意象的诗句。

第2题:

某位教师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制定了一个教学目标是: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最符合这一教学目标的做法是( )。

A.让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B.让学生大声朗读,画出诗中相似的句子。
C.让学生自由阅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D.让学生进行赛读,用竖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答案:B
解析:
B选项,诗歌的教学要注重朗读。综上,选项正确。

A选项,侧重自主学习没有体现诵读和修辞,故排除。

C选项,目标中没有涉及理解情感,故排除。

D选项,只强调了诵读这一方面,忽略了修辞,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3题:

有人认为“意象”是一个外来词,是英文“image”的译文,并把它和20世纪初的英美意象派诗歌联系起来。但其实,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最能证明“意象”在我国的原生性的是:

A.英美意象派所提倡的“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与中国的“意象”含义不相同
B.很多主张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在意象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实际上是深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C.我国古代诗歌诞生远远早于英美诗歌,我国古代的传说故事是很多英美意象派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
D.意象在南朝《文心雕龙》等著作中有提及,它没有确定的涵义和一致用法,有的指意中之象,有的指意和象,有的接近于今天所说的艺术形象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证明”,确定为加强论证。
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
论点: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
论据:无。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无关选项。该项说明中外“意象”含义不同,但含义不同不能说明意象的概念是否来源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论题不一致,排除。
B项:无关选项。该项说的是意象的运用方式,与意象概念的来源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
C项:无关选项。英美意象派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于我国,不能说明意象这个概念就来源于我国,论题不一致,排除。
D项:增加论据。意象在南朝《文心雕龙》等著作中有提及,远远早于英美意象派的出现时间,而意象的概念中也含有接近艺术形象的概念,因此,可证明意象的确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外来的东西,具有加强作用。

第4题:

“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这是《再别康桥》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下列选项中,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


A.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图画美
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C.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
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对诗歌阅读的把握,题干中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音律美。题目中“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诵这首诗”是题目线索,关键之处在于“体会音乐美”和节奏感。关于“三美”的解释: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新月派倡导的三美是指: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A项:“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图画美”,图画美与本题教学设计的意图无关,排除。

B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题设计意图在于感受诗歌的节奏感,而不是深入理解感情色彩,排除。

C项:“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本题的设计意图和艺术手法无关,排除。

D项:“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再别康桥》四行一节,错落有致,可以体会其建筑美,通过划分节奏和反复诵读,可以体会其音乐美,当选。

第5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中的课文《再别康桥》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欣赏,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以下对这则教学目标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

A、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B、两个教学目标落脚点均在对这首诗歌形式的品味与鉴赏
C、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感受
D、教学目标忽略了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在传递情感方面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对“诗歌”学习的基本规定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分析得知,这位初中语文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脱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远远高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故A项说法错误,当选。

第6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中的课文《再别康桥》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欣赏.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以下对这则教学目标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

A.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B.两个教学目标落脚点均在对这首诗歌形式的品味与鉴赏
C.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感受
D.教学目标忽略了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在传递情感方面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点

答案:A
解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对“诗歌”学习的基本规定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分析得知,这位初中语文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脱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远远高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诗歌中的“云”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含有“云”意象的诗句中,意图表现人生哲理的是( )。


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意象的掌握。C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云”借指陈规陋习,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C项正确。

A、B、D三项:“云”都指云彩,没有体现人生哲理,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8题:

题目:将进酒
【答辩题目】
1.意象是什么?结合本首诗歌,请你谈谈如何对“意象”进行教学?
2.请说一下本诗的创作背景。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导入。
2.解题:将字的读音、字义并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对诗题的理解。【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
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
疑问: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
2.背景了解,教师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三)深入研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让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明确个别字词读音。
2.讨论问题,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变化。
(1)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写作背景进行解释。
(4)播放朗诵录音,让学生找出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及相关的句子。【板书:愁→悲-乐-愤-狂】
(5)全班分两部分,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情感。
(四)巩固提高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五)小结作业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作业:请学生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在这名句后,自己感受到怎样的一个李白。

第9题:

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教学设计中对于练习题设计的理解。

A项: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根据练习题中“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看出该练习题包含对于诗歌内容的分析,是评价正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根据练习题中“朗读这首诗歌”可以分析到,对诗歌的朗读有一定的指导,即节奏韵律的体会感受其语言美。由此可得该评价是正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在练习题中并没有体现到。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根据练习题中“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的独特情感”可以看出练习题中包含对诗歌的内蕴感情练习,是评价正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10题:

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学设计中练习题设计的理解。此问题的关键在后面“体会诗人……独特情感”,由此可知此问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即诗歌内容。而“说说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则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呈现出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且分析过程应结合具体诗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语言,体会诗歌节奏美,感悟诗人情感。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