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学诗词鉴赏时,讲到了古诗中的边塞题材,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与边塞、战争相关的意象词汇,如“羌管”“琵琶”“弓箭”“

题目
单选题
教师在教学诗词鉴赏时,讲到了古诗中的边塞题材,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与边塞、战争相关的意象词汇,如“羌管”“琵琶”“弓箭”“铁骑”“戍角”等,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请学生举出含有与边塞、战争相关的意象词汇的诗句。以下学生所列举的诗词名句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

羌管悠悠霜满地

B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D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中的课文《再别康桥》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①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②通过教师的分析欣赏,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以下对这则教学目标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

A、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B、两个教学目标落脚点均在对这首诗歌形式的品味与鉴赏
C、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感受
D、教学目标忽略了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在传递情感方面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点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对“诗歌”学习的基本规定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分析得知,这位初中语文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脱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远远高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故A项说法错误,当选。

第2题:

边塞诗人是以古代边塞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其诗作大多描写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以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为主。下列不属于边塞诗人的是()。

  • A、高适
  • B、岑参
  • C、王昌龄
  • D、孟浩然

正确答案:D

第3题:

崔颢创作的边塞诗,如《赠王威古》、《古游侠呈军中诸将》等。()


标准答案:对

第4题:

以下哪个词汇在古诗中代表晚年的意象?()

  • A、总角
  • B、桑榆
  • C、摽梅

正确答案:B

第5题:

教师在讲授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时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写了旷远苍茫的边塞风光,并让学生从学习过的诗词中找出同样描写了边塞风光的诗句。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王之涣《凉州词》
  • B、王之涣《登鹳雀楼》
  • C、王翰《凉州词》
  • D、王昌龄《出塞》

正确答案:B

第6题:

高适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作品是()。


正确答案:《燕歌行》

第7题:

《燕歌行》不仅是王之涣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而所谓的边塞诗是一个__的概念,一般是指唐代诗人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包括从军出征、边塞战争、边塞民情风俗、征人思乡一类的诗。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可有可无

B.约定俗成

C.不言而喻

D.不着边际


正确答案:B
盛唐边塞诗并不是一个有确切定义和确切群体的诗派,而是一个在研究过程中大家一致认可的一个流派,虽然大家并不下具体的定义,但是都能够接受一个大致的范围界定,也就是“约定俗成”。故选B。

第9题:

学习《使至塞上》时,教师指出这是一首边塞诗,但作者王维却不是边塞诗人,以下同样不是边塞诗人的是()。

  • A、王昌龄
  • B、陆游
  • C、高适
  • D、岑参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善于在诗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边塞诗人是()

  • A、王之涣
  • B、王昌龄
  • C、李颀
  • D、崔颢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