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爱莲说》中有句原文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下一句是“莲,花之____者也”。

题目
填空题
周敦颐《爱莲说》中有句原文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下一句是“莲,花之____者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 殊:相同


正确答案:A

第2题:

 三、(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l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

  可爱者甚蕃( )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


 三、( 40分)
  
(一)(10)
   11
(0.5)树立或立(0.5分)
   12
D(2)
   13
.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对于牡丹的爱好(0·5
  
)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
.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5
.(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第3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1题。(14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出淤泥而不染 而:


正确答案:
却(可是、但是)

第4题:

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兼有“花中皇后”之美誉的花是()

  • A、山茶花
  • B、月季
  • C、牡丹
  • D、菊花

正确答案:B

第5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5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加点的字。(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3)不蔓不枝 枝

(4)陶后鲜有闻 鲜


正确答案:
(二)9(1)多  (2)洗涤  (3)长枝节  (4)很少  10(1)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  (2)(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1. 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示例l;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第6题: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清风过之

B.濯清涟而不妖 雪霜凌厉而见杀

C.花之隐逸者也 来岁不改其性也

D.同予者何人 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正确答案:D

第7题: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正确答案:
濯清涟而不妖

第8题:

⑦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正确答案:
出淤泥而不染

第9题: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据记载,作者认为“莲”是花中的什么呢?


正确答案:作者认为“莲”是花中的君子。

第10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周敦颐《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他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课文导语古代文人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是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课后练习1.背诵并默写短文。2.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品质。(2)下列句子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哪些“之”字属于这种用法。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孔子云:何陋之有?⑤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1.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2题。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3.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环节,简要说明该教学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


正确答案: 1.(1)莲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也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方正行为,更有“香远益清”的美名。所以这种君子应该摒弃那种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2)①表现出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人的鄙薄和讽刺。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掌握“蕃”“濯”“鲜”等实词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整篇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讨以及朗读的方式,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领会衬托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且学习莲的高贵品质。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三个维度都要考虑,所以设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2)《爱莲说》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寄托了作者的情怀。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将“借助工具书,掌握‘蕃“濯“鲜’等实词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整篇课文”设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3)《爱莲说》是作者以“莲花”为中心的一篇议论散文,语言优美,写法独特,是学习托物言志手法的代表作,并且初中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手法,而这一手法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通过小组探讨以及朗读的方式,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领会衬托的作用”设定为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这一目标的确定也是从单元目标以及课文目标出发的。(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初中学生对于这一类文章在学习中已初步掌握,所以将“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且学习莲的高贵品质”设定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教学过程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3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检查学生自读情况。三、齐读课文,正音教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的语气、语调、停顿、快慢。四、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这样写运用了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教师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也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莲”。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了什么思想?7.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五、说话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按“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六、朗读背诵,总结全文七、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2.完成课后练习。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