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治证候症状表现中"不能饮食"的方剂是()

题目
单选题
所治证候症状表现中"不能饮食"的方剂是()
A

厚朴七物汤

B

大建中汤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病机、治法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小柴胡汤证的证候特点即第96条所言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后世称之为小柴胡汤"四大主症"。病人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退于表里之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往来寒热;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故胸胁苦满;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故神情默默而寡言;术郁克土,胃气不苏,故不欲食;胆火内郁,火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频频作呕。其病机总由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所致,故以和解为治,方用小柴胡汤。

第2题:

便秘虚证分几型?分别论述各型的证候特征、治法和方剂。


正确答案:秘虚证包括三个证型。
⑴气虚便秘的主证是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便后乏力,汗出气短,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治法是补气健脾,润肠通便。方剂用黄芪汤。
⑵血虚便秘的主证是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或口干心烦,潮热盗汗,耳鸣,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或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法是养血润燥,滋阴通便。方剂用润肠丸。
⑶阳虚便秘的主证是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面色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小便清长,或腹中冷痛,拘急拒按,或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或薄腻,脉沉迟或沉弦。治法是温阳通便。方剂用济川煎。

第3题:

肾阴虚证是指()所表现的证候。


参考答案:肾阴亏虚,失于濡润,虚热内生

第4题:

心阳虚有哪些证候类型?分述各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剂。


正确答案:心阳虚证是《伤寒论》太阳病的误治后变证之一,根据心阳虚程度轻重及兼挟邪气之不同,具体又分为五个方证论治:
①心阳虚心悸证:见于64条。由太阳病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所致。临床以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伴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
昏,舌淡脉缓弱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桂枝甘草汤温通心阳。
②心阳虚烦躁证:见于118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而心神浮越所致。临床以惊恐烦躁不安,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头昏,舌淡苔白,脉虚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通心阳,潜镇心神。
③心阳虚警狂证:见于112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而心神浮越,痰浊内扰所致。临床以神怯易惊,狂躁不宁,卧起不安,心悸气短,自汗乏力,头昏,舌淡苔滑腻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心阳,潜镇心神,涤痰定惊。
④心阳虚奔豚证:见于117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下焦寒气上逆所致。临床以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发作欲死、复还止,伴心悸气短,胸闷气促舌淡苔白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桂枝加桂汤温
通心阳,平冲降逆。
⑤心阳虚水气内停欲逆证:见于65条。由太阳病误治损伤心阳,下焦寒水内停妄动上逆所致。临床以心悸气短,脐下动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润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茯苓桂枝
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第5题:

与治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方剂的()。

  • A、组成
  • B、证候
  • C、病位
  • D、药物
  • E、症状

正确答案:A

第6题:

试述各型胁痛的证候特点及治法和方剂。


正确答案:各型胁痛的证候特点及治法和方剂
(1)肝气郁结
主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剂:柴胡疏肝散。
(2)瘀血阻络
主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剂:旋覆花汤加味。
(3)肝经湿热
主证:胁痛口苦,脘腹痞闷,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龙胆泻肝汤。
(4)胆腑郁热
主证: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胆。
方剂:清胆汤。
(5)肝阴不足
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
方剂:一贯煎。

第7题:

试述温病卫分证的证候及辨证要点、治则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1)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及咽红肿痛。
(2)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舌边尖红。
(3)治则:辛凉解表。
(4)方剂:银翘散。

第8题:

证候真假的"假",主要是指( )

A、病人提供的病情有假

B、为临床不常见的证候

C、症状与疾病本质相符合的表现

D、新病或标病的证候

E、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应的某些表现


参考答案:E

第9题:

少阴寒化证具体有哪几种证型?其证候、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寒化证是少阴病的主要病变类型。多由少阴心肾阳气素虚而邪入少阴从阴化寒;或因他病(如三阳病,太阴病等)误治失治损伤少阴阳气,而邪入少阴所致。临床又根据阳虚程度及兼夹邪气之异,分为以下六个证型:
①阳衰阴盛证:见于323、324、353、354、389等条。由少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临床以无热畏寒,精神萎靡,身蜷而卧,呕吐、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甚则四肢厥逆,舌淡苔白,脉沉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②阴盛格阳于外证:见于317等条。由少阴阳气极虚,阴寒极盛,格拒虚阳浮越于外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为辨证要点。此即里真寒而外假热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③阴盛格阳于上证:见于314、315条。由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所致。临床以手足厥逆,下利清谷,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为辨证要点。此即里真寒而上假热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若服阳药后发生格拒,而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予白通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咸寒反佐益阴。
④阳虚寒湿身痛证:见于304、305条。由少阴阳虚,寒湿内盛,留滞于筋脉骨节所致。临床以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舌淡苔白,脉沉紧为辨证要点。予以附子汤温阳散寒,除湿止痛;同时还可配合温灸法。
⑤阳虚水泛证:见于316条。由少阴阳虚,失于温化,水气内停外泛所致。临床以身体浮肿,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头眩心悸,身目闰动舌淡胖、苔白滑,脉沉或微细为辨证要点。治以真武汤温阳利水。
⑥阳虚滑脱不禁证:见于306、307条。由少阴阳虚,失于温摄,大肠不固,滑脱不禁所致。临床以泄利稀薄,滑脱不禁,或便下脓血暗淡,腹中隐隐作痛,畏寒怯冷,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微弱等为辨证要点。治以桃花汤温阳涩肠,固脱止利。

第10题:

太阴病的病机、典型证候、治法、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太阴病是六经病证中期的虚寒证阶段,亦是邪气波及三阴的初始阶段。太阴病以脾阳虚弱,寒湿内盛为基本病机,属中焦虚寒证。
综合原文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可知太阴病的典型证候治法、代表方剂及治疗用药禁忌。其典型证候为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口淡不渴,手足自温,舌淡苔白,脉缓弱等。其病机为“脏有寒”,即脾阳虚弱,寒湿内盛。其治法是“当温之”,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宜“四逆辈”,即包括理中汤、四逆汤类温里散寒剂。禁用苦寒攻下,慎用寒凉阴柔之品。若误施攻下,则脾阳更虚,寒湿壅滞更甚,必致“胸下结硬”等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