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50岁,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收入院。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时,出现脉搏短绌,其特点是()。

题目
单选题
患者,女,50岁,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收入院。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时,出现脉搏短绌,其特点是()。
A

心音强弱不等,心律齐,心率大于脉率

B

心音强弱不等,心律齐,心率等于脉率

C

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心率大于脉率

D

心音强弱一致,心律不齐,心率小于脉率

E

心音强弱一致,心律不齐,心率、脉率一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男性,60岁。因“风湿性心脏病”入院,住院期间患者曾出现心房纤颤。护士为其测量脉搏时,错误的方法是

A.应由两名护士同时测量心率和脉率

B.测量前使患者安静

C.患者手臂放于舒适位置

D.将手指指端按压在桡动脉搏动处

E.记数30秒,将所测得数值乘以2


正确答案:E
正常脉搏计数半分钟,并将所测得数值乘以2,即为脉率。如脉搏异常或危重病人应测1min。

第2题:

患者女,50岁。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收入院。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时,出现脉搏短绌,其特点是

A.心音强弱不等,心律齐,心率大于脉率
B.心音强弱不等,心律齐,心率等于脉率
C.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心率大于脉率
D.心音强弱一致,心律不齐,心率小于脉率
E.心音强弱一致,心律不齐,心率、脉率一致

答案:C
解析:
脉搏短绌也称绌脉,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心音完全不规则,强弱不等,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排出量少的搏动只产生心音,而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故本题选C。解题关键:绌脉常见于房颤患者,特点是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心率大于脉率。

第3题:

李某,女,60 岁,以心房纤颤为诊断入院。请问:(1)病人可能出现何种脉搏异常?为什么? (2)此脉搏的特点是什么? (3)如何正确测量?


正确答案:(1)脉搏短拙,发生机制是由于心肌收缩力强弱不等,有些心输出量少的搏动可产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造成脉率低于心率。(2)脉率少于心率 (3)有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或"停"口令,计时一分钟。

第4题:


患者,女,45岁,急性肺炎收入院,护士立即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测量呼吸时护士的手不离开诊脉部位是为了
A.保持患者体位不变
B.转移患者注意力
C.易于计时
D.对照呼吸与脉搏的频率
E.观察患者面色

答案:B
解析:

测量体温时,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食用粗纤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汁,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胃肠道黏膜等。
高热指体温在39.1~41.0℃。
测量脉搏常选择桡动脉、其次为颞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胫骨后动脉和股动脉等。
为转移患者注意力,护士在测脉搏后手不离开诊脉部位。呼吸的频率与深浅度可受意识控制,可随意改变。因此测量脉搏时需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传导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到另一与其直接接触且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如高热时用冰袋降温。
高热患者做物理降温后半小时需重测体温,测得体温以红色“○”表示,画在物理降温前体温的同一纵格内,并用红虚线与降温前体温相连,下次测得的体温仍与降温前体温相连。

第5题:

患者,女性,49岁。气促、心前区不适2年,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入院。入院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脉搏亦快慢不均,强弱不等,监测心率110次/分,脉率85次/分。该患者的脉搏为

A、室早二联律
B、成对期前收缩
C、交替脉
D、脉搏短绌
E、水冲脉

答案:D
解析:
脉搏短绌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表现为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维颤动的患者。

第6题:

患者,女性,65岁,诊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20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5年,患者近2周出现脉搏快慢不均、强弱不等、脉短绌现象,门诊心电图检查后诊断为“心房颤动”,该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病因是

A.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B.冠心病

C.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D.老年退行性变

E.肺源性心脏病


正确答案:A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房颤的病因。房颤的病因主要是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还可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心力衰竭、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源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健康人情绪激动、手术后、急性酒精中毒、运动后等。本题干给出患者有20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病史,为导致患者出现房颤的病因。

第7题:

患者,女,56岁。因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入院。护士为其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是()。

A.先脉率再心率
B.先心率再脉率
C.两名护士同时测量
D.测心率
E.测脉率

答案:C
解析:

第8题:

一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突然出现心悸、脉搏短绌,立即行心电图描记。该患者的心律是

A.正常心律

B.心房颤动

C.心房扑动

D.心室颤动

E.房性过旱搏动


正确答案:D

第9题:

一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突然出现心悸、脉搏短绌,立即行心电图描记。显示如图。该患者的心律是

A.正常心律
B.心房颤动
C.心房扑动
D.心室颤动
E.房性过早搏动

答案:B
解析:
由图看出:P波消失,心律不齐

第10题:


患者,女,45岁,急性肺炎收入院,护士立即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测量脉搏常用的部位是
A.颞动脉
B.桡动脉
C.颈动脉
D.肱动脉
E.足背动脉

答案:B
解析:

测量体温时,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食用粗纤维食物,加速汞的排出。若患者不慎咬破体温汁,首先应及时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胃肠道黏膜等。
高热指体温在39.1~41.0℃。
测量脉搏常选择桡动脉、其次为颞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胭动脉、足背动脉、胫骨后动脉和股动脉等。
为转移患者注意力,护士在测脉搏后手不离开诊脉部位。呼吸的频率与深浅度可受意识控制,可随意改变。因此测量脉搏时需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传导是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到另一与其直接接触且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如高热时用冰袋降温。
高热患者做物理降温后半小时需重测体温,测得体温以红色“○”表示,画在物理降温前体温的同一纵格内,并用红虚线与降温前体温相连,下次测得的体温仍与降温前体温相连。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