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国实际说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题目
问答题
联系我国实际说明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货币需求的宏观因素
1、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2、价格。从本质上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下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3、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但也有特殊情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相对固定的比例关系。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主要是指债券的利息率或股票的收益率于与货币需求反向变动。
6、企业与居民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当企业对利润预期很高时,往往有较高的交易性货币需求;当居民对价格预期较高时,往往会增加现期消费,减少储蓄,居民的货币需求增加。
7、其他因素,包括:信用的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民族性格、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等。
(二)决定我国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
1、居民的货币需求。居民交易性货币需求与交易费用和货币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居民货币收入逐年增加,内生地推动了居民货币需求的增长。
2、企业的货币需求。企业的交易性货币需求产生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企业交易成本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利率、商品交易费用和商品交易规模。
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主要为满足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包括:职能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答案:
解析: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
(1)收入状况。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这是因为收入多则支出多,而支出多意味着 需要持有的货币量也多。如果人们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越长,则人们的货币需求量就越大。 由于收入是定期取得的,而支出则是经常地、陆续地进行的,两次收入的时间间隔越长,人们需 要持有的货币也越多。
(2)信用发达程度。货币需求与信用发达程度成反比。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信用发达的经 济中,人们在需要货币的时候能容易地获得现金或贷款,人们所需要持有的货币就会少些,人 们可以暂时将不用的货币先投资于其他金融资产;另一方面,在信用发达的经济中,有相当一 部分交易可以通过债权债务的相互抵消来结算,这也减少了货币需求量。
(3)市场利率。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当市场利率提高时,一方面会增加人们持有 货币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又会使有价证券价格下跌,吸引投资者购买,以便在将来有价证券 价格回升时获取资本利得。故人们将减少货币需求量。
(4)消费倾向。货币需求与消费倾向成正比关系。即消费倾向加大,所需用作购买手段的 货币持有量会增大。反之则减少。
(5)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由于货币需求M = ¥。故货币需求与
物价水平、社会商品可供量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6)心理预期。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心理预期有: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期、对物价水平的预 期、对投资收益率的预期。当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将要上升时,会增加货币需求;当人们预期物价 水平将要上升时,则会减少货币需求;当人们预期投资收益率将要上升时,也会减少货币需求。
(7)人们的资产选择。人们进行资产选择的原因包括保值、生利和满足心理偏好。当人们 偏好货币或持有货币的收益率提高时,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第2题:

试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联系我国实际,说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的问题。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通常所说的紧的货币政策就是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松的货币政策就是放松信贷和降低利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所谓紧的财政政策是指增税和减支,松的财政政策是指减税和增支。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2)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4)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第3题:

下列关于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指的是名义货币需求
B.剑桥方程式中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多于费雪方程式
C.费雪方程式属于宏观货币需求理论范畴,而剑桥方程式属于微观货币需求理论范畴
D.费雪方程式没有明确区分名义货币和实际货币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第4题:

联系我国实际,分析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运用。


正确答案: (1)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必要和重要的
①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是多种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结果。
②货币政策本身有局限性,如时滞、作用范围等。尤其在我国货币政策及作用环境尚待完善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就更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
③孤立、片面地强调货币政策反而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2)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①两者有共性亦有区别(如政策工具、调节范围、时滞等),可以互补,是当前各个国家共同运用调节经济的两大政策。
②我国当前经济现状更需要两者配合。在通货紧缩迹象明显,货币政策多次使用如七次下调利率但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应大力运用财政政策,加强二者的配合。
③配合方式主要有:双松、双紧、一紧一松和一松一紧。如何搭配在策略上要审时度势地选择最佳配合。
(3)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①产业政策作为结构调节政策恰好弥补货币政策总量调节的不足。我国更应利用两者配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从发展出发,两者配合应把握:
产业政策对货币政策具有导向作用,货币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并矫正产业政策可能出现的超速或扭曲。
(4)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①收入政策对货币稳定有重要影响。在我国收入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尤为注意。
②改善完善收入政策,以减少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③通过收入政策适度分配国民收入,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第5题:

属于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的是()。

  • A、强调利率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 B、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
  • C、强调永恒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 D、强调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

正确答案:B,C

第6题:

联系我国实际,谈谈货币下浮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正确答案:货币下浮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二是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三是“闲置资源”,即能随时用于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品的资源存在与否。
从出口方面讲,货币汇率下浮后,国内更多产品可在保本或盈利的条件下出口。只要外国市场对这些产品在原来的价格或较低的价格上继续有需求,而国内又有能力扩大这些产品的供给,出口就可能增加。从进口方面讲,货币下浮使进口货物的国内价格上升,要求部分需求从进口产品转向进口替代品。在实际中这部分需求转移能否最终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有多少,还取决于国内总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即国内能否生产并向社会提供相应的进口替代产品。广义来讲,闲置资源不仅包括原材料,还包括资金、土地、劳动力,甚至科学技术力。没有这些可供随时调用的闲置资源,出口和进口替代品的增加是不可能的。
我国人民币汇率下浮对我国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主要是通过促进出口来达到的。一是改革开放,解放了一部分生产力,对生产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二是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中,中低档商品,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我国熟练劳动力队伍庞大,价格低廉,中低档科技力量也资源广大。(食品、食用动物类、纺织、服装、机械制成品等)但我国进口不能相应减少,一是因为我国对进口品的需求弹性较低,二是因为我国的土地、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力量等资源的制约使得进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之间的互换程度较低(如高新技术产品)。

第7题:

联系我国实际,说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正确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8题:

下面哪个学派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了人的偏好因素? ( )

A.货币主义学派
B.现金交易数量说
C.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D.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不同货币需求理论的基本内容。货币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人的偏 好引人货币需求函数中。

第9题:

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与微观货币需求分析有什么联系?


正确答案:把货币需求区分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在于说明其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两者是不能偏颇的,在考察研究货币的需求过程中,应报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第10题:

联系实际说明区域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正确答案: (1)平衡发展理论在现阶段是无法实现的,特别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不可能平衡地安排投资方向和生产力布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和企业都应讲求最佳经济效益,强行推行平衡发展不会获得较好的效果。
(2)不平衡发展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并可实现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如果忽略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把握不了中国的经济现实与发展趋势,改革开放的实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不平衡发展是主要的理论基础。但考虑到我国向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倾斜的政策造成了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矛盾问题,因此在实施不平衡发展的同时,应当进行协调发展。而且,不平衡发展也并非总是向东部沿海倾斜,我国“九五”及2010年计划已开始向中、西部倾斜。
(3)区域经济发展中,不少研究者提出应实行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认为在不平衡推进中,应把重点发展和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注意协调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将东部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结合起来,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点建设和优先增长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沿海与内地和东、中、西三大地带各地区经济有序的连续增长和协调发展,在缩小区际政策梯度差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协调区际关系,减少区际间的矛盾和摩擦,充分发挥东、中、西三大地带各自的优势。
(4)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均较少涉及可持续发展观。我国中、西部发展决不能走东部沿海地区“先发展(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此,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工厂、企业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过来,对高污染的工艺和工厂则应拒之于门外。对新的企业,无论东、中、西部地区,都应注意厂址的选择和“三废”处理问题,一些资源性企业要特别强调综合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5)各种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都有其应用价值和适用条件,同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影响和争论都最大的“梯度推进论”而言,梯度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的现实,表现在地理梯度、技术梯度、产业梯度、经济发展水平梯度等方面,因此,当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以其资金、技术、管理、产品等优势向低梯度地区推进,是客观实际情况使然,同时也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所欢迎的。但问题在于这种推进不一定要按照梯度的顺序,因为即使在较发达地区内部也存在着不同梯度,更不能按东、中、西三大梯度顺序进行推进。再者,以技术梯度总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要较中、西部地区高出许多,但中、西部的航空、航天技术,军转民中某些技术及部分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其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西部的某些资源开发技术也是领先的,完全可以逆梯度推进;第三,中、西部的发展应该高起点,有条件采用高科技就不走传统技术的老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也决不是东部沿海地区才能办到,中、西部地区某些方面同样具有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条件,特别是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设备。这些都是梯度推进论较明显的局限性。
(6)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应对区域划分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标准。不同的区域划分会产生不同的对策,这是研究区际收入差异、区际经济增长率差异、区际经济联系方面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按东、中、西三个大地带划分,仅能在实行宏观调控方面有一十分粗略的导向,而在付诸实施时,则需要更具体地对三大地带中的各省市、自治区甚至各县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具体的研究,将会发现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是极其不平衡的,存在着不同级别的增长中心,虽其辐射力不同,但可以采取中心辐射与梯度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来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而在几个省交界处的落后地区,则可由几个省联合采取措施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