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 请以“师德”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题目
问答题
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 请以“师德”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略。

第2题:

以“表扬”、“赏识教育”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终身难忘的表扬
  在初二时来了一个语文老师,要我们写作文,题目就是“春游”。我写了一次与爸爸上山采杨梅的经历,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写得有声有色。这个语文老师并不知道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在批改完作文后,我的作文成了班上唯一优秀的范文,老师拿着我的作文本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我一听是自己的作文,心狂跳起来。语文老师读完了以后,就对全班同学说:“请写这篇作文的同学站起来。”我在后排怯生生地站了起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向着我了.他们眼里是惊奇的目光。而我也感觉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自豪。语文老师在读完了我的作文后还给全班同学分析了作文好在什么地方.并给了我几张空白稿纸让我再誊写一遍,然后在班里墙壁上开了一个作文园地。我的作文就是作文园地里的第一篇范文。
  我因此找到了自信.原来自己并不是十分没用,我也能够有同学不及的地方。自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己要求自己写周记,然后是写日记,每天要自己写出五百字的东西来,然后就是每天送给老师批改.老师在看完之后就写上一句评语或者给一个优秀的字样,我非常满足。写日记这个习惯从初二开始一直保留到了我大学毕业后.直到任教的六年时间里。我的日记本共有五十多本。
  在平时教学中。对待那些回答问题有偏差、学习上老是出错的同学,我们老师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加批评或粗暴训斥,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会罩上一层自卑的阴影,学习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作为我们老师.何必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呢?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可能会成就学生的一生,造就无数个“牛顿”、“爱因斯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直到出现错误时,不要埋怨,不要横加指责,静下心来和学生谈谈,帮学生分析一下原因,帮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扬起自信的风帆,品尝成功的喜悦。
  只要我们每位老师怀着谦逊的品质,赋予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真正做到信任赏识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那么,我们的课堂必将是充满人文关怀和张扬师生个性的天地,我们的教育必将散发出绮丽的光芒。

第3题:

请以“免费师范生政策之我见”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第4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答案:
解析: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 “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不断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否定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以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竞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了解“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的,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关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的教育及道德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第5题:

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是教师事业成功的保障。
请以“师德”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答案:
解析:
大爱无声师德千秋 天崩地裂,地动山摇。山岳潜形,阴风哭嚎。房屋坍塌,横尸遍野。那场毁灭性的八级汶川大地震将时间定格在让国人乃至世人震惊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座城市、一排排楼房、一条条道路完全损毁;几秒钟的工夫,我们几万名同胞身陷废墟,生命垂危。哭喊声、呻吟声、求救声在这一刻伴着泪水化成了无尽的哀痛。也就在这一刻,绵竹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冒着楼房剧烈摇晃,马上会倒塌的危险,迅速地组织学生撤离。一个、两个、三个……,就在教学楼即将倒塌的生死关头,年轻的人民教师谭千秋,毅然做出生命中最坚定的选择,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成生命的弧度,死死地将四个孩子护在身下,四个孩子得以生还,而谭老师却永远地倒下了。
谭老师走了,丢下了年迈的父母、美丽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谭老师走了,他在天灾降临时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也许他有愧于自己的亲人,但是他却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一件件、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例子,见证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见证了人民教师崇高的师德形象,见证了这崇高精神的背后人民教师那颗强烈的责任心。就在那一刻,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接连上演。如身体前倾用生命为孩子们创造了生存空间的张米亚老师、为救6名孩子而被钢筋穿胸而过的李永强老师、身体被砸成三段而双手还在环抱3名学生的向倩老师、身挡水泥板救下小孩的瞿万容老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那极其短暂的瞬间,在那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丝毫的胆怯,毅然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将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生命诠释了师者对学生最诚挚的爱,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这种责任心已经内化为我们每一名教师内在的品质和良知,已经内化为我们每一名教师自觉的日常行为。在教师队伍中,在教学一线上,不乏像谭千秋、瞿万容等那样把爱放在生命之上的好老师,更有许许多多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同样创造着伟大的光荣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为了学生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学生付出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为了学生他们上不能赡养老人、下不能尽为人父母的责任。在平凡的日子里,他们正在用每一个细节、每一点努力、每一滴汗水,诠释师德的伟大与崇高。他们正以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教师。这种寓平凡于伟大的事迹,也能震撼人心。
此时此刻,我已泪如泉涌,恐怕我倾尽言语也无法表达对他们的深情敬意,只能以拙文钝笔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沉痛哀悼。我相信,我们每一名教师都会永远记住他们英雄的姿势、生命的壮举。因为,从这一秒开始,还有无数的人民教师会像他们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他们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第6题:

请以“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正确答案:
【参考例文】
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自古以来,人类社会都未曾吝惜过对师者的赞誉。然而谁都不得不承认,如今这些耀眼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身在其中的教师们更是越来越找不到自已从教的信心与快乐。那么,教师到底是个怎样的群体?是什么将原本与“天地君亲”处于同等地位的教师推到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复杂境地,以致让很多教育工作者失去了工作的最大动力?是职业幸福感。那么又是谁偷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呢?
  一、职业压力大——经常处于忙碌又焦虑的状态
  现在的教师,早已不能像古代的私塾先生那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单纯地研究教学、教育学生了。他们要搞好班级的日常管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重平行班级之间的较量,要应对上级的各项检查,更要追求升学率。另外,教师还要处理好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要经常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诸如此类难以计数的繁杂琐碎的工作,令承重能力有限的教师经常承受着无限的挑战。可以说,压力太大时就难言幸福。
  二、信任与尊重危机——教师面临社会的质疑
  2008年的中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四川大地震这一历史性事件折射出很多职业人群在灾难面前人格的高尚与灵魂的低劣。除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和可爱可敬的部队官兵们,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舍弃生命为孩子撑起“安全之伞”的教师们。可不幸的是,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范跑跑”。就在网络等媒体还在对此口诛笔伐、余怒未消之时,又出现了“杨不管”事件。一时间,教师这个群体以前所未有的频率站到了公众的天平上,经受着一轮轮职业道德的拷问。确实,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这样一部分教师,但是每天孜孜不倦、为学生倾心付出的教师,每天默默无闻、为教育奉献所有的教师,毕竟占了我们教育战线的大部分。惩恶扬善、弘扬正义永远都是天下大道,由点及面地看待问题本身就有失科学,“窥一斑而见全豹”更是缺乏公正。
  三、教师待遇—总是期待阳光普照的那一天
  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教师都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俗话说“家有一斗粮,不做教书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待遇不高的问题,相较于其他许多行业,教师的工资待遇相对滞后,其生活质量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由它决定的工作积极性,又能高到哪里去呢?不过是教师的一己良知,一身重任,于道德力量的感召下,无奈而吃力地推动自己前行罢了。
  四、行动与心态—亟待全方位调整的教师自身
  教学相长是教育的规律,也是教育真理。一个停止学习、停止读书的教师,一个任凭教育改革如何轰轰烈烈仍然“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教师,难以想象在教学方面会有什么长进。在学生当中能树立什么令人信服的威望。已逝教育学者商友敬老先生曾说过:“教师要在读书中生存,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中。”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除了教材和教辅材料之外,其他的书基本不读,这是反常的现象”。读书方能立己,方能成就一个追求精神独立的思考者、探索者、创新者;读书方能在别人的思想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并可能尝试着用思想点燃智慧的课堂。所以教师要变枯燥乏味的职业现状为活色生香、多姿多彩的职业生涯。
  周敏老师有段话可以引起许多同行的共鸣:“在当老师的日子里,我们常常不够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需要的是一种心灵的力量,它让你专注于你的兴趣或者信仰,从而可以不受羁绊地迈向坚实而开阔的生活。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就算不把教育看作一种信仰、一种兴趣,也不必把从事教育看作是无穷尽的失落与折磨。”作为教师,面对我们的职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诚皈依自己的职业,心无旁骛地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把自我从无尽的愤懑、满腹的牢骚中解脱出来,努力寻求心灵力量的支撑,然后尝试着以从容之心面对一切教育对象和现象,心平气和、脚踏实地地在自己的教育征途上徐徐前行,发现并收藏工作中所有快,乐的火花,让它累积的光明照亮我们的教育探索之路,进而点燃我们的职业幸福感。

第7题: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


正确答案:略

第8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正确答案: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因为美德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道德养成途径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中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学、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有组织地习得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_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
总之,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第9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请以“教师人格的塑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 000字左右。


答案:
解析:

第10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