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5天内需要上报的有哪些?()

题目
多选题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范围按照发生时限5天内需要上报的有哪些?()
A

发热(腋温≥38.6℃)

B

血管性水肿

C

全身化脓性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D

接种部位发生的红肿(直径>2.5cm)、硬结(直径>2.5cm)、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接种人员应及时向上级疾控机构报告,并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卡”。请问,以下内容中哪一项不需要报告?()

A、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B、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

C、反应发生地时间,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等

D、既往发生类似反应的情况


参考答案:D

第2题:

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时,需要填报以下哪些内容()。

A、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B、接种疫苗名称、剂次、接种时间

C、反应发生的时间,主要临床特征、初步诊断

D、既往类似反应发生情况


参考答案:ABC

第3题:

预防接种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A、预防接种管理

B、预防接种服务

C、强化免疫接种

D、对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儿童进行处理和报告


答案ABD

第4题: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调查表在调查后( )日内报告率≥90%。

A.3

B.5

C.7

D.10


正确答案:A

第5题:

对属于应当报告的或者其他认为需要报告的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责任报告单位应当在发现后24小时内,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报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

第6题:

根据《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属于AEFI监测报告范围的是:()

A、5天内发热(腋温≥38.6℃)

B、24小时内过敏性休克

C、15天内过敏性紫癜

D、6周内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

E、3个月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按照严重程度,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为以下类型( )

A、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B、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C、普通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参考答案:AB

第8题:

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初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9题: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或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的申请,应在( )日内交由县级疾病预防机构开展调查诊断工作。

A.2

B.3

C.5

D.7


正确答案:C

第10题: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包括哪些类型?


正确答案: 包括不良反应(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和心因性反应。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