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内容有()

题目
多选题
麻疹暴发疫情调查内容有()
A

核实疫情

B

病例搜索

C

病例个案调查

D

流行病学特征描述

E

传播风险评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暴发疫情调查目的


参考答案:1.查清疫情的性质。首先确定诊断,弄清究竟是什么病,同时查清是否为暴发疫情。2.查清疫情发生的原因。针对传染病而言,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确定具体流行因素。对中毒性疾病既能确定具体发生条件,也能确定病因;对病因尚不明的多病因疾病,经过调查分析,可寻求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指出方向。3.根据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扑灭疫情,并评价各项措施的效果。4.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

第2题:

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


答案:
解析:
暴发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较短时间内),某地区或单位有较多(或大量)相同疾病
患者出现。如果发生的疾病为传染病时即为传染病暴发。对于不同的传染病;构成暴发的病例数量不同。感染性腹泻、流行性感冒等常见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病,数十例构成暴发。而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及一些在本地未发生过或很少发生的传染病,发生少数病例也视为暴发疫情。
传染病暴发调查就是对传染病暴发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和发病因素等进行全面了解,并制定有效防制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蔓延。对于一起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理应同时进行,本章节中仅对调查内容进行阐述,处理措施见相关章节。
(一)调查目的
1.确定疫情性质确定本次暴发疫情为何种疾病(包括已知传染病或原因不明疾病)。
2.查清暴发危害程度对暴发疾病的三间分布情况及暴发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进行全面描述。
3.查明病因和暴发影响因素包括传染病的病原因子、传染源、传播途径等。
4.确定高危人群调查高危人群的分布范围和数量,以便给予有效保护。
5.制定切实可行措施,控制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蔓延,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二)调查方法
暴发疫情调查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在调查中常用到的主要方法包括:
1.描述性研究在暴发调查中,首先要对疫情进行描述。小规模传染病暴发,应对全部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描述分析;发生较大规模传染病暴发时,一般在通过常规报告系统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取病例样本,对病例样本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描述分析。当已有的个案调查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应进行进一步调查,收集资料。
2.分析性研究常用于暴发疫情发生原因的分析验证。病例对照研究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
3.实验性研究常用于暴发疫情发生原因调查、措施效果的评价。
(三)调查内容与步骤
1.初步确认暴发全面听取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知情者的汇报,迅速汇总已掌握的疫情基本情况。根据当地以往的一般发病水平、人口资料及本次发病情况,对暴发疫情做出初步判定。
2.核实诊断收集报告病例和现场所搜索到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资料。缺乏任何一个方面资料,都应进行补充调查、检查或检测,以便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做出准确诊断。
3.初步调查初步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暴发疫情的确切情况,形成暴发原因的假设。具体需调查收集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或标本:
(1)确切发病情况:对收集到的全部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发病诊治经过、主要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已采取措施等。确定病例诊断标准,对于无诊断标准或现有标准不适用时,应重新审核制定此次暴发疫情病例的诊断标准(或定义)。根据病例的诊断标准(或定义)逐一核对所有病例,剔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对符合标准的病例逐一作出明确诊断。分析确定本次疫情的时间、地区分布范围,去除不属于本次暴发疫情的病例。从而获得本次疫情的确切发病情况。
(2)人口、环境等其他与疫情相关的资料:收集疫情波及范围内的总人口数及性别、年龄、职业构成;人群居住特征(密度、分布等);生活特征(饮水、饮食、粪便管理等);生产活动特征(发病单位工作特点等);生态环境特征(宿主动物、媒介生物分布);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等);医疗保健、预防接种情况等相关资料。一般人口资料是必须收集的,另外根据发生的传染病种类,确定其他收集资料的内容。如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应重点收集饮水、饮食、粪便管理、苍蝇密度等方面资料;自然疫源性疾病应收集与疾病相关的动物、昆虫种类、密度等生态环境方面的资料。
(3)生物及环境标本:根据疾病特点收集患者及接触者的生物标本(血、尿、便、脑脊液等)、相关环境标本(可疑食物、水、宿主动物、媒介昆虫等)。进行相关病原微生物、免疫学指标等的检测。不同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标本采集种类不同。如:可能与食品污染有关的霍乱暴发主要采集患者及接触者的肛拭子或粪便标本、可疑食物及制作环境涂抹标本等;手足口病暴发主要采集患者疱疹液、咽拭子、脑脊液标本等;流感暴发主要采集患者鼻、咽拭子及急性期、恢复期血标本等;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暴发主要采集患者急性期、恢复期血标本、宿主动物、媒介蚊虫标本等。
4.暴发因素调查研究对初步调查结果形成假说,通过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等,确定疾病与可疑因素间的关联强度,验证暴发因素假说,阐明暴发原因、流行特点和规律。病例对照研究是将暴发疫情收集到的所有病例或抽取的部分病例(在较大规模传染病暴发时)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样数量的未发病人群作为对照组,对初步调查中提示的可疑因素在两组相同的暴露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分析。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也是常用的方法,尤其在病例数量较少时,常进行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在大多数传染病暴发调查中一般只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推算出的可疑暴露日期时段,暴发地区人群是否有某种可疑因素暴露史进行分组,调查分析两组的发病情况。
(四)暴发调查常用调查指标
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病死率、感染率、构成比、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比值比(0R)等。
(五)调查表设计(可参阅第一节基本要求)
其基本项目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状况、已采取的防疫措施、转归、最终诊断、分析与小结、调查人、调查日期等。
调查表基本内容如上述所列,但不同疾病重点不同。如与疫苗相关的疾病,必须详细调查疫苗预防接种史;而肠道传染病则应重点调查患者的饮食、饮水情况、生活行为及卫生习惯、粪便处理情况。
(六)标本的收集、送检和保存方法(详见总论部分)
(七)资料统计分析
1.资料整理查看所有个案调查表内容是否完整、准确;诊断是否正确;其他资料是否齐全。
2.描述分布对疫情全貌及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如对疫情波及的地区、时间范围进行描述,计算总罹患率;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发病地区及是否具有某种生活习惯或经历等分组,分别收集具有某一特征的总人数及本次疫情发病人数,计算各组的罹患率、感染率;对各组率进行比较等。
3.确定流行类型
(1)一次同源暴露:暴发为一次暴露时,受感染的人是同时暴露于某个共同传染源,病例常集中在一个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其发病日期曲线呈单峰型,受感染的日期通常是在发病高峰往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的日期前后。
(2)多次暴露:暴发为持续暴露时,人群多次暴露于传染源或暴露因素,发病日期持续较久,发病时间曲线表现为有两个以上高峰或持续性高峰。
(3)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一般不形成大规模暴发,多表现为当地多发,呈家庭内续发。大多数经消化道传播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中,这一形式的传播会同时存在。
4.暴露日期推算根据最短、最长潜伏期可推算出暴露日期,一次同源暴露的第一个病
例往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或最后一个病例往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就是大概的暴露日期。因为暴发曲线一般呈对数常态分布,故通过几何均数或中位数可计算平均潜伏期,进一步推算出暴露日期。
5.流行因素分析
(1)对计算出的各组率之间的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行显著性检验,以确定这种差别是否由于抽样误差所致。最常用的方法就是χ检验,根据P值的大小确定各组率间的差别由抽样误差造成的可能性有多大。
(2)对比不同特征人群中的病例发生情况,形成暴发原因的假设。如饮用某一水源、食用某一地点的某种食物、居住在某一环境人群罹患率高于其他人群,即可提出发病可能与这一水源、食物、环境有关的线索或假设。
(3)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的中心内容是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暴露者的比例,并由此估计暴露与疾病间的关联强度,以及估计差别与联系由随机误差造成的可能性有多大。常用OR值估计疾病与暴露因素的关联强度。
(4)队列研究资料可分析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及由于暴露增加或减少的发病率(死亡率)数值。常用指标RR。
(5)检测可疑环境标本(如食物、水、器具等)、患者生物标本等的病原学指标,通过病原学上的一致性,来进一步证实食物、水在暴发流行中所起的作用及患者间的传播关系。

(八)调查报告提纲撰写及主要内容
暴发调查结果应及时总结,写出书面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调查报告是对整个暴发疫情发生及调查处理经过等的全面总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目应简明扼要,一般应包括疫情性质及发生地点等内容。
2.暴发疫情的发现和报告经过暴发疫情的发现和报告的单位或个人(医院、疾控中心、其他医疗机构、公众等)、报告的渠道(网络、电话、疫情报告卡片等)、报告的主要内容(发病时间、地点、人数、病种等)、接报时间、接报单位等内容。
3.发病经过及三间分布首例患者情况,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患者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情况等。
4.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中各种主要临床症状、体征的发生情况、一般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特异性或病原学指标检测结果等。
5.流行因素分析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及患者之间的传播关系等的调查结果、采用的调查方法及主要调查过程。
6.采取措施及效果评估已经采取的防控措施,对疫情是否起到了控制作用。
7.经验教训提出建议总结从本次疫情得到的经验教训,为今后防止类似疫情的发生提出建议。

第3题:

布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包括( )

A、核实诊断

B、确定暴发疫情

C、隔离

D、病例、个案调查

E、调查暴发疫情的原因


答案:C

第4题:

简述麻疹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步骤。


正确答案: 1. 核实疫情。
2. 病例搜索
(1)制定搜索病例定义,包括搜索时间段、地域范围和人群范围及病例症状体征等要素。
(2)确定搜索范围及方式并开展搜索。
3. 病例个案调查。对每例麻疹疑似病例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对首发病例和指示病例要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21日以及在传染期的活动情况、接触人群,了解可疑的暴露因素以及与续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等流行病学信息。
4. 流行病学特征描述。按照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对暴发进行描述,确定暴发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和暴发原因线索等。
5. 传播风险评估。包括需获取发生麻疹暴发疫情的地区人口构成、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提供情况、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情况、近5~10年麻疹流行情况、近期开展的大型集会活动等相关信息。以及开展接种率评估、常规免疫接种率分析和暴发疫情发展趋势评估等。

第5题:

应永久保存的疫情资料()

  • A、疫情报告卡
  • B、疫情年度分析报告
  • C、疫情月度分析报告
  • D、暴发疫情调查报告

正确答案:B,C,D

第6题:

关于暴发疫情控制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麻疹暴发疫情使用麻疹疫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

B、水痘暴发疫情使用水痘减毒活疫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

C、流脑暴发疫情使用流脑疫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

D、流腮暴发疫情使用MMR疫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应急接种。


参考答案:ABD

第7题:

消除麻疹工作是通过提高(),加强(),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措施。


正确答案: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麻疹监测

第8题:

暴发疫情调查内容和方法


参考答案:到达现场后,如依据初步了解掌握的资料可以判断疾病为暴发或流行时,应立即按以下步骤和方法进行调查。(一)初步调查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诊断:只有及时确定诊断,才能有目的地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流行病学医生到达现场前,作为第一线的临床医生对一次疫情所发生的病例都有一个初步诊断,但到达现场进行疫情全面调查前,必须对诊断进行核实。核实诊断从三方面考虑:临床、化验和流行病学。多数暴发疫情的患者症状是大同小异,所以初步诊断只要根据部分病人情况即能作出。病例的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化验检查作为参考。化验阳性者可帮助确诊,阴性者一般也不能否定。同时,更应从流行病学角度来考虑,该病所呈现的人群分布规律(即该病在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分布)与疾病的诊断是否符合。2.疫情发生情况的一般了解:在进行病例诊断的同时,通过与有关人员开座谈会或走访的方法,了解疫情的一般情况,具体如下:(1)该地区(或单位)的一般情况:单位工作性质?多少人口?分几个工作或劳动单位?几个伙食单位?有无托儿所?有无集体食堂?居住条件及饮用水情况等。(2)疫情发生的时间过程:什么时间出现首例?什么时间升高?其趋势如何?目前处于什么阶段?过去有无类似此病发生?其发生情况如何?(3)疫情发生的人群特点:什么人发病多?成人?儿童?与性别和职业有无联系?(4)疫情在本地区(或单位)的分布情况:哪些单位(居住、工作、伙食)多?哪些单位少?哪些单位没有?周围邻近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发病?其程度如何?(5)初步认为引起该次疫情的可能因素是什么?目前已采取了哪些措施?3.病例的调查:了解了疫情的一般情况后,应及时对所有患者(包括症状明显及轻症病例)进行调查和登记。调查力求完整,不要遗漏,尤其是首批病人,更应一一查清。调查方法视疫情发生情况可采取约来门诊或进行普查,或两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有些情况下需要进行个案调查,个案调查(case investigation)又称个例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般为传染病病人,但也可以是非传染病病人或病因未明的病例等。个案调查往往是暴发疫情调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流行病学工作者和防疫工作者的基本工作之一。(1)个案调查的目的:①调查该患者发病的"来龙去脉",从而采取紧急措施,防止或减少类似病例发生。如为单个传染病病例时,实际即是对疫源地的调查;②核实诊断并进行护理指导;③掌握当地疫情,为疾病监测提供资料。(2)个案调查的内容:除应调查一般的人口学数据外,还包括核实诊断,确定发病时间、地点、方式,追查传染源、传播因素或发病因素,确定疫源地的范围和接触者,从而指导医疗护理,隔离消毒、检疫接触者和采取宣传教育等措施。(3)个案调查表:病例调查时,一般需要一个调查表,称为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简称流调表)。其内容根据不同的病种和调查目的各异,但通常应包括如下内容:1)一般项目:调查清楚病人的概况(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工作或劳动单位、家庭住址等)。2)有关临床情况:何时发病?按疾病潜伏期长短或疫情出现时间的急缓准确地问到小时、天、周或旬。发病日期调查准确与否,对以后疫情分析是否能得出正确结论至关重要。有关症状和体征的记录。3)化验检查结果登记:包括采样时间、标本名称、检查项目、检查结果。4)流行病学情况:在可能暴露时间内的接触史,可疑饮食史,必要时还应调查病人同家(或同宿舍)总人数、同食堂用餐人数或同一单位工作的人数。对起病缓、病程较长的疾病,进行一次调查,一般不能完成以上所列项目,还必须在适当时候进行复查。4.一般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在进行病例调查的同时,应收集或调查以下资料:(1)准确的人口资料:总人口数,按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区、工作单位、伙食单位人口数。有些单位人口流动较大,要查清疫情发生前一段时间内实有人数。此时间相当于从发病高峰向前推一个常见潜伏期,此即为可能暴露时间。(2)了解可能暴露时间内发病的人与不发病的人、发病的单位与不发病的单位在日常生活上、工作任务上、饮食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3)对周围邻近地区居民或单位进行一般调查,了解其有无类似疫情发生。如无类似疫情发生,了解他们不发生的原因,是否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上、工作任务上、饮食习惯上或其他方面有所不同。同时应记录相应的人口数和人口组成情况。(4)了解该暴发(或流行)疾病在该单位过去历年的发病资料,包括按时间、单位和人间的分布。5.采取一般性防治措施:在暴发疫情调查之初,对疫情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就应该采取一般性的防治措施,如救治和隔离病人;追踪接触者;进行环境消毒以及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等,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播散,保护易感人群,而不应等到疫情发生原因了解清楚以后才采取措施。(二)初步分析对初步调查收集来的资料应按以下步骤进行整理分析,提出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初步假设。1.核对、排除、确诊(1)在开始分析整理前,应对调查收集来的资料(包括病例调查和一般人口资料)全部一一进行核对,凡调查表上所列项目没有填写完整者,一律补齐。(2)根据暴发或流行中病例所表现的主要症状、体征和化验指标,结合流行病学指征,定出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按此标准"过筛",确定确诊、疑似和排除。不得根据个人主观意见任意确定或否定。(3)对诊断依据不确凿的疑似病例,或同时期发生的类似病人,如何划入和排除?可按诊断标准中所列的症状和体征及化验结果将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加以比较,寻求两者间相同或不同点,作为划入或排除的依据。必要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检验。2.综合、归纳、整理:按疾病分布特点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制作必要的图表,结合文字对疾病分布加以描述。(1)疾病的时间分布:按疾病出现时间的急缓或疾病潜伏期的长短,用不同时间单位(小时、日、周、旬)统计疾病,按时间发病分布制表及制图表达之。在短时间内呈暴发流行的疾病,表示时间分布时一般多用直方图,其既能看出疾病按时间发生的数量,又能看出流行趋势。(2)疾病的地区分布:根据疾病的分布状况,可按地区、单位、部门分别进行统计,算出发病数和发病率,并比较发病率的差别。一般多制表以表达之。同时也可用图标示病例在本地区、单位的分布概况,即所谓标点地图。从中探索疾病的流行因素或病因线索。(3)疾病的人群分布:统计按年龄、性别、职业发病数及发病率,并比较发病率的差别。一般多制表表达之。(4)疾病几个指标相结合的分布:可以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如将不同单位疾病发生的时间综合进行分析,可发现时间分布基本相似,可以作为分析疫情是否为一次暴露的参考。3.分析、推理、假设:疫情资料经过以上综合、归纳、整理后,则应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分析,对病因或流行因素作出初步假设。(1)暴发疫情是共同来源还是多源性?如果一次暴发疫情其时间分布近似常态分布偏左,并且病例出现到结束的时间相当于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间隔,则可由此推论该次疫情可能为共同传染来源引起的暴发疫情。反之,如疾病的分布是由少到多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病例出现到结束的时间较长,远远超过该病的潜伏期,则此种疫情可能不是由共同传染来源引起的,而为多源性传播。另外,从疾病按地区和时间相结合的分布,对分析是否为共同来源引起的暴发疫情也有一定参考意义。如果不同单位的发病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则可能为同源暴发;反之,如各单位病例的出现时间有早、有迟,则可能为多源性传播。(2)共同传染来源引起的暴发疫情,是一次暴露,还是多次暴露?如疾病流行的时间分布不呈偏常态分布,而是较快上升,但持续时间较长,经采取某项措施后经一段时间(大约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急剧下降,同时疾病出现的起止时间超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此种疫情则有可能为多次暴露而引起。此与多源性传播的曲线明显区别点在于不是逐渐增长。(3)如判断为一次暴露引起的暴发疫情,可以从病例在时间上的分布来估算该病的潜伏期。如多数病例集中在数小时内发生,则其潜伏期必在数小时范围内;如多数病例集中在数日之内发生,则其潜伏期必在数日之内,如此类推。根据这样估算出来的潜伏期,可以核查最初做出的诊断是否正确。在上述疾病暴发(或流行)的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及流行状态等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就可提出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初步假设,作为进一步调查分析的指南。初步假设作出后,可参考该疾病现有的知识并结合疾病分布特点,用排除法做进一步推论,决定哪一个因素最为可能。如果不能确定,则在进一步调查时再确定。(三)进一步调查和分析经过初步调查和分析所形成的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设,还必须经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来检验以求证明其真实性。检验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设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用回顾性对比调查方法,对某项假设找出有显著性差异的统计学联系;第二步用实地流行病学观察并配合必要的化验检查以进一步阐明其具体因素,即说明为什么会有以上的统计学联系。1.检验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设的第一步(1)暴露时间的确定:如为共同传染来源一次暴露所引起的暴发疫情,暴露时间的确定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从发病高峰时间向前推一个常见潜伏期(或最长与最短潜伏期间隔);②在可能暴露时间内,从不同人群发病率的差别寻找暴露时间的线索;③从特殊事例中找线索。以上三种方法推算的可能暴露时间必须基本吻合,才能成立。暴露时间确定后,则可根据疾病的暴露时间计算该病的平均潜伏期,并以此潜伏期的长度与最初诊断相验证。(2)收集"正面"和"反面"材料进行对比调查:用对比调查方法对初步分析中形成的假设进行验证。如确定为共同传染来源所引起的暴发疫情,其"反面"材料则是续发情况如何?可从家庭续发率和原发病例与续发病例之比二项指标,说明共同传染来源是否存在。进一步对病因(或流行因素)的假设采集"正面"或"反面"的材料进行对比调查以验证。可进行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来验证假说。即在可能暴露时间内,调查有某种暴露因素的人群(即"正面")和无暴露因素的人群(即"反面")发病数,并比较其发病率的差别。或按病例对照调查方法,调查病例和对照中某因素存在的例数,计算OR值。(3)混杂因素的发现和排除:对以上分析所见到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某些因素,有时还要用分层分析方法验证是否有混杂因素的存在。经分层后有关发病率的差别如不能恒定地在各层中出现,那么这些差别则可能为混杂因素的干扰,而并非真正的病因(或流行因素)。(4)收集特殊事例也可作为验证某项流行因素的佐证。2.检验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设的第二步:现场流行病学观察,并采集必要的材料进行化验检查。对以上分析所得疾病暴发(或流行)因素的证据仅仅表明了统计学上的联系,还必须再深入发病现场做更深入的调查和观察。同时,采集必要的标本进行化验检查,以期弄清发病的具体条件和因素(有时可以追查到传染源)。(四)评价措施效果并对病因(或流行因素)做最后的验证调查分析不是流行病学的最终目的,最终是要控制疫情。而应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以控制暴发或流行,并通过针对性措施的实行,反过来验证调查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暴发疫情干预措施的采取应注意,干预措施应贯穿于整个调查处理过程中,并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断进行修正。即调查分析与防治措施相结合,重点措施与一般措施相结合。对干预措施的效果还需进行评价。在评价措施效果时,要注意两点:①必须从采取措施之日起向后推一个疾病的最长潜伏期,此后所见到的疫情上升或下降情况才与措施有关。②如为共同传染来源引起的暴发疫情,若采取措施的时间落后于疫情高峰,则疫情的下降显然与措施无必然关联。

第9题:

简述麻疹暴发疫情的概念?


正确答案: (1)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10天内发病大于等于2例;
(2)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病大于等于5例。

第10题:

肾综合征出血热暴发疫情的调查包括哪些内容?


正确答案: 1、核实诊断
2、基本情况调查
3、宿主动物调查
4、人群感染状况调查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