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

题目
多选题
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
A

范仲淹

B

王安石

C

蔡京

D

欧阳修

E

司马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从内容来看,北宋的“三次兴学"都以废除科举为 重要改革措施。


答案:错
解析:
这一表述是错误的。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其涉及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是要改革科举考 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在熙宁、元丰兴 学中,王安石主持编撰了《三经新义》,作为科举 考试的统一教材。在前两次兴学运动中,并没有 将废除科举作为改革的内容,而只是在蔡京主持 的崇宁兴学中,才规定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第2题:

简述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


答案:
解析:
这三次兴学运动是: (1) 庆历兴学。庆历兴学是范仲淹在宋仁 宗庆历四年(1044)主持的,主要内容有三项:第 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 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 赋,罢帖经、墨义。第三,以胡瑗的“苏湖教法” 为参照,改革太学。 (2) 熙宁、元丰兴学。由王安石主持和推 进。主要内容包括:①改革太学,扩大太学规模,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官学。设置诸 路学官,改变州县有学无教的现象,加强地方教 育管理,并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每所学校给田 40顷以充学粮,使地方官学有了显著发展。 ③改革科举制度。在考试方法上,下令废除帖 经、墨义、诗赋的形式,仅试以经义、策、论;对考 试内容进行了修改,对儒家经典《诗》《书》《周 礼》重新训释,并颁发给太学和地方官学,作为 统一的教材,并作为科举考试经义科的主要内 容。④设置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培养具有一 技之长的人才。⑤颁定《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 材和考试内容。 (3)崇宁兴学。由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 主持的。蔡京秉承宋徽宗旨意,主持“崇宁兴 学”,恢复和发展了“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主 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 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 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 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 校。崇宁二年,置医学。次年六月,创设算学、 书学和画学。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第3题:

下列属于北宋的三次兴学的是( )。

A、庆历兴学和胡嫚“苏湖教法”

B、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C、崇宁兴学

D、尊经崇儒


参考答案:ABC

第4题:

北宋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为:()、熙宁、元丰兴学和崇宁兴学。


正确答案:庆历兴学

第5题: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依次为()。


正确答案: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

第6题:

简述北宋三次兴学。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日,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②改革科举考试丸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③振兴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②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还为地方学校拨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为了统一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②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③扩建太学。④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第7题:

试分析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共同之处和对教育管理发展的意义?


正确答案: 北宋时期,先后掀起了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崇宁兴学三次兴学运动,其具体内容分别是:
1、庆历兴学
1)诏令州县兴学
2)改革科举
3)创设太学,整顿国子学。
2、熙宁兴学
1)整顿太学。
2)整顿地方官学
3)增设专门学校
4)明定教学内容
5)改革科举制度。
3、崇宁兴学
1)诏天下兴学贡士,推行三舍选考法。
2)增设画学、道学,复办书学、算学。
3)废止科举,代以学选。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次兴学有其共同之处;
1、三次兴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以培养和选拔有真才实学、可以经国济世的人才。
2、注重整顿学校教育和改革科举双管齐下,以克服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不良影响,使学校育才和科举选才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在整顿学校教育方面,力图提高学校的地位,教育教学的质量,尤重视太学的改革和建议,以对全国的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4、在改革科举方面,强调通过科举制使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脱颖而出,既能考出知识水平,又能考出能力高低,既能考出才学,又能考出品德;强调使科学选拔人才和学校育才有机衔接,使其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这三次改革运动虽都以失败告终,但确实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完善。如苏湖教法的推广。三舍法的创立和施行。学田制的提供和实施、专门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科举考试制度的不断改进等,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高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对于后世的教育管理的发展和成熟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8题:

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领导人分别是()

A.范仲淹

B.王安石

C.蔡京

D.欧阳修

E.司马光


参考答案:A, B, C

第9题:

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
⑤改革科举制度。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第10题:

北宋时期改革教育的三次兴学运动是指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和()

  • A、景祐兴学
  • B、元祐兴学
  • C、政和兴学
  • D、崇宁兴学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