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碑》是()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题目
填空题
《礼器碑》是()代谨严规矩类隶书的代表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评述“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洋务派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在洋务学堂的招生和遴选留学生时注意汉文、经学有根柢者,在教学内容上曾国藩等强调要“查考中学、西学,分别教导„„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宣讲圣谕广训„„”。这各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事实上,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西用”的范围也不断延伸,并逐渐纳入新的成为,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但当“西学”传播的重心由科技领域推进到涉及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由物质文明层次进入精神文明层次,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核心部分时,“中体西用”的提出无疑又阻碍了其推进。因此,“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中。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70年代以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一批工人。到194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工人阶级总数达到200万人左右。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主要来源于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判断题
四羊方尊属于礼器。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名词解释题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正确答案: 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208人。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召开的。孙中山主持大会,并致开会词和闭会词,发表《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等演说,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发表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通过了新党章和改组的各项具体办法。选举胡汉民等24人为中央执行委员,其中有李大钊等3名共产党员。选举的17名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中,有毛泽东、张国焘、瞿秋白、林祖涵、沈定一等7名共产党员。这次大会实现了国民党的改组,建立了国共合作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多选题
孟轲的“仁政”主张有()
A

制民之产

B

民为贵

C

社稷次之

D

君为轻

E

好的政治是教育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单选题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价值在于()
A

提出人文主义思想

B

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C

揭穿教会神创论

D

阐述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单选题
历史上的七大古都除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外,还包括()。
A

银川

B

江陵

C

安阳

D

成都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填空题
法国()提出关于国家主权的思想。

正确答案: 让-波丹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填空题
古典主义时期,形成管弦乐队的标准配置,既由弦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和()组构成的乐队,其中管乐器都运用两件,被称为“()管弦乐队”。

正确答案: 木管乐器组,打击乐器,双管制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判断题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跟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跟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