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韦伯范式”与“杜尔克姆范式”在方法论及其理论旨趣上的区别。

题目
问答题
试比较“韦伯范式”与“杜尔克姆范式”在方法论及其理论旨趣上的区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韦伯范式:
1、社会观:唯名,主观主义;
2、方法:个人主义方法论:个人是行动的承担者,赋予行动意义的是个人,非整体化研究取向,群体无主观意义。
3、解释方法:理解的解释;
4、原则:价值中立和价值相关,反对价值评价;
5、具体工具方法:理想类型,既包含普遍因素,又有历史个性,反实证,参照历史原型;
6、研究旨趣:从社会行动与个人层次解释社会现象,通过理想类型发现现象的偏差,实质是历史分析与类型化比较;
7、具体:对合理化趋势的研究,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杜尔克姆范式:
1、社会观:唯实(社会事实);
2、方法:整体主义方法论:整体观,反对还原论;
3、解释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用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
4、原则:把社会事实看作物,客观原则,反对主观内省法;
5、具体工具方法:因果分析法,共变法,比较法,逻辑演绎,鉴别;
6、研究旨趣:理论与经验层次双向互动,建立既能解释经验事实,又能被经验事实所解释的理论。
7、具体:对孔德实证主义的例证,《自杀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社会事实范式是以( )的方法论思想和现代的结构功能理论为代表的。

A、迪尔凯姆

B、韦伯

C、法约尔

D、泰勒


参考答案A

第2题:

美国社会学家里茨尔将社会学研究分为:社会事实范式、社会定义范式和()

  • A、社会行为范式
  • B、社会结构范式
  • C、文化结构范式
  • D、社会制度范式

正确答案:A

第3题:

社会界定范式的主要代表是()

A.马克思

B.迪尔凯姆

C.韦伯

D.帕森斯


参考答案:C

第4题:

下列哪位学者在社会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中立”的主张。()

  • A、孔德
  • B、斯宾塞
  • C、迪尔凯姆
  • D、马克思•韦伯

正确答案:D

第5题:

失范(杜尔克姆)


正确答案: 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的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的状态,称为“失范状态”。应当强调的是,失范状态主要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性质,而不是指个体层次的某种心理状态。

第6题:

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研究,并由此形成了小样本研究范式的学者是

A.费希纳
B.赫尔姆霍茨
C.斯金纳
D.韦伯

答案:C
解析:
斯金纳在研究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实验体系,他注重对单个被试进行严格条件下的实验研究,这种方法发展成今天的单被试实验,即小样本的研究范式。

第7题:

()开创了冲突论法社会主义。

  • A、杜尔克姆
  • B、马克思
  • C、恩格斯
  • D、马克斯·韦伯

正确答案:B

第8题: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可以分为( )。

A、实证研究范式

B、质性研究

C、人文研究范式

D、定量研究范式


参考答案:AC

第9题:

简述杜尔克姆“自杀论”的理论结构。


正确答案: 1.社会基本性质决定自杀率。虽然组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到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社会整体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成员的结合状态以及伴随这种结合状态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情感。自杀率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
2.整合与规范。社会基本性质可分解为两个基本因素,社会整合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影响自杀率的基本原因。整合反映着群体成员与集体的联系方式和结合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内聚力。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支持作用。社会道德规范的实质是一种控制力,其作用是限制和控制社会成员的欲望、行为,帮助人们将多种欲望转化称为可以实现的目标并规定了实现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3.对自杀率变动的解释。社会整合状态与社会道德规范共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自杀倾向。它们的平衡状态对社会自杀倾向有着遏制的作用。当二者处于适度、稳定状态,社会自杀率就处在稳定的低水平上。一旦整合与规范超出了适度范围,不论是不足还是过度,都会引起自杀率上升。因此杜尔克姆根据可能发现的非适度的四种情况,确立了自杀理论的四个基本命题。由于规范与整合这两个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是任何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人都不得不受其影响的社会力量,因此自杀理论的四个基本命题可以解释统计资料所显示的自杀率的所有差异。
社会团结及其道德基础是杜尔克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因此把整合与规范作为解释社会自杀率的基本变量,实际上是在自杀研究中贯彻并验证了他的社会学基本理论。

第10题:

简述韦伯与迪尔凯姆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上的差别。


正确答案: (1)研究对象不同: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社会事实的特征: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的普遍性。社会行动应该称作这样一种行动,即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社会行动必须具备以下两大条件:①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者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②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即行动者主观意识到与他人的联系。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个人的行动才称得上是社会行动。
(2)研究方法不同:首先,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第二,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到前在于他的那些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第三,一种社会现象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因此“当我们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即社会学中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对意义的理解和因果性说明。韦伯强调,这里所说的“意义”并非是指“客观上正确的”、或从形而上学意义上讲是“真实的”那种意义,而是指行动者主观的认为即社会学上的意义。韦伯对“理解”概念的解释是很宽泛的。“理解”既可表现为理智上和逻辑上的即“合理明晰的”,又可表现为情感体验的和艺术感受的即“移情明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