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文艺接受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合作的再创造活动?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说文艺接受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合作的再创造活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
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
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
4、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第2题:

为什么说文艺接受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合作的再创造活动?


正确答案: 文艺接受并不是读者单纯的揭示作品意义的活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文艺接受具有读者与作者共同合作的再创造特征。具体表现为:
(一)读者对于作者创造的作品,在接受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加以补充、丰富、扩大和改造。在此期间,通过多种遇合,读者必然要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和想象等多种心理功能,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形象作出加工,从而出现“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部《红楼梦》”的现象。
(二)作品的文本符号并非直接传达某种意蕴,而是含蓄的和富有趣味的,愈是优秀的作品,愈是具有多重暗示。因此,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可以与作者共同索解艺术之谜,尽可能多地理解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隐喻意义、填补空白。对于作品深层意义的探求,是读者在文艺接受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建设性工作。

第3题:

文艺类文章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


参考答案:对

第4题:

期待视野是文学文本能被读者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并引发读者想象的根本原因。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在叙述活动的参与者中,与隐含的作者相对的是()。

  • A、叙述者
  • B、隐含的读者
  • C、接受者
  • D、真实读者

正确答案:B

第6题:

关于编辑与作者之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有()。

  • A、编辑离不开作者
  • B、作者离不开编辑
  • C、看法有分歧时,编辑应该接受作者的意见
  • D、编辑和作者的共同目标是为读者服务

正确答案:C

第7题:

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正确答案:艺术是一个活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作为完整的艺术活动,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艺术活动的“终端”。
有了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才有了艺术接受,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没有艺术接受,艺术创作是没有意义的;作为动态的价值系统来看,艺术品的效用是经过接受环节产生的,艺术接受作为承接这一动态系统的一个动态环节,才真正确立了艺术审美价值动态系统的存在。
A.接受使艺术创造得以发生
首先,艺术接受为艺术价值创造提供目的。创作与接受是不能孤立的。
其次,在艺术审美价值创造中艺术家充当第一读者。在艺术审美创作中,艺术家首先检阅自己的心理历程,体味寓于作品中的情感。
B.艺术接受确立了动态和艺术审美价值系统
艺术活动决不是片面的、单向的创作活动或接受活动,完整的艺术活动是作为一个循环反复的结构系统而存在的,接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艺术接受并不是等量地承袭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审美价值,而是一个再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创作主体创作的文本自身,涉及到接受主体的艺术修养、鉴赏能力,与接受客体的审美价值容量,存在状况等以及社会历史的文化特征、氛围与情状等有关。由接受主体接触艺术品,进入审美状态到欣赏结束,呈现一个价值的发现到再创造这样一个流动的过程,这个价值实现过程又主要是从接受主体的活动及价值心理的变化中体现出来。
体现在艺术审美价值接受过程中的价值实现过程,也是一个以价值发现到价值飞跃的价值质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在接受者的解读中重新展现出来,但又不是完全展现艺术家原有的世界,而是在艺术家引导之下,经过创造性的欣赏,接受主体可以也应该赋予原有的艺术世界所不曾有的新价值,因而,价值的动态实现也是欣赏者的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

第8题:

文艺类文章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 )


参考答案:错

第9题:

在叙述活动的参与者中,与真实作者相对的是()。

  • A、隐含的读者
  • B、真实读者
  • C、隐含的作者
  • D、接受者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在文学接受过程中,经读者阅读后形成的“第二文本”是读者审美再创造的结果,这种阅读过程中的审美再创造的表现在:()。

  • A、填空
  • B、想象
  • C、对话
  • D、联想

正确答案:A,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