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有混合气体CO2、H2O(g)、H2、

题目
问答题
某化学教师在考试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有混合气体CO2、H2O(g)、H2、O2、N2、CO等,依次通过①灼热的铜丝,②澄清的石灰水,⑧灼热的氧化铜,④浓硫酸,最后剩下的气体是什么?【考试结果】部分学生会这样分析:过程①吸收O2;过程②吸收CO2;过程③吸收H2和CO;过程④吸收H2O(g),所以最后只剩下N2。试根据上述解题过程及考试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答案为_______________。(2)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的解题思路是什么?(3)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利用图6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
(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B。 (2)对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不清楚,误选A、C。对物质的性质不清楚,误选D。

第2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A的几乎没有,选择B的占72%,选择C的占12%,选择D的占16%。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案:
解析:
(1)B。

第3题: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美国普渡大学研究开发出一种利用铝镓合金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
下列有关该工艺的说法错误的是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3分)
(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错误的原因。(8分)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4分)


答案:
解析:
1)A。
(2)分析诊断:选B项,是因为不会判断循环物,不会分析实验流程,产物太多,过程复杂,陷在过程中,没有从开始参加的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来分析循环物。选C项。认为镓参加了反应,认为Al与H2O不反应。选D项.未把各个过程涉及的反应式写出来再进行简单的数学处理。
(3)A项。该工艺中能量转化的形式有: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电能转化成热能,共有三种能量转化形式,故A错误;B项,开始时反应物是铝镓合金,最终的生成物是铝镓合金,所以铝镓合金可以循环使用.故B项正确:C项,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为氧化铝、氢气和镓,所以镓未参加反应,所以实际发生的反应式:


第4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案:
解析:
(1)C。

第5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l C l2 N 14 O16)
【试题】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8gH20中含有的质子数为l0NA
B.12g金刚石中含有的共价键个数为4NA。
C.46gN02和N20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D.1 mol Na与足量的02反应,产生Na20和Na20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考试结果】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l: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解析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
(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本题正确选项为B。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是对金刚石的结构不清楚.误认为一个碳原子含有4个共价键,1 mol金刚石含有4 mol共价键,故含有共价键的个数为4NA,忽略了每两个碳原子形成一个共价键,1mol金刚石含有2 mol共价键,故将此选项理解为叙述正确的选项。
(2)误选A的原因:对质子数的概念不理解,化学常用计量的计算掌握不到位;误选C的原因:N02和N2O4最简比相同,只计算46g02中的原子总数即可,误以为气体混合后分子数改变,原子总数也发生变化:误选D的原因:不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不知道Na反应生成Na2O或Na2O2都失去一个电子。
(3)因为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则1 mol H20含有l0mol质子,所以A项正确;以一个碳原子为中心观察.1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但每个C—C键由两个碳原子共同组成,每个碳原子各占一半,平均l个碳原子只能形成2个共价键,所以1 mol金刚石中含2 mol共价键,所以B项错误;如果46g完全是N02,则N02的物质的量是l mol,一个分子中含3个原子,所以lmol N02含有的原子的物质的量是3mol,数目为3NA 。如果46g完全是N2O4,则N2O4的物质的量是O.5mol,一个分子中含6个原子,所以l mol N2O4含有的原子的物质的量是3 mol,数目为3NA。综上,无论是46gN02或N2O4。,还是46gN0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均为3NA,所以C项正确;l mol Na与02反应,无论生成什么物质,Na肯定变成Na+,1mol Na失去l mol电子,即NA个电子,所以D项正确。

第6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同学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讨论上述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请简述理由。
【考试结果】有32.6%的学生提交的错误答案是:设计的方案和结论均正确。因为没有红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没有水解产物葡萄糖,所以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_________。(6分)
(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5分)
(3)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淀粉是否完全水解。(4分)


答案:
解析:
(1)正确答案:此方案设计有误,淀粉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加热后,在检验水解产物时要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否则Cu(OH)?2会被多余的硫酸中和,达不到检验的效果。
(2)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掌握知识是机械的、孤立的,仅知道淀粉的水解产物会与Cu(OH)2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但不了解此现象背后的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不能从本质上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因此直接得出淀粉没有水解的错误结论。
(3)设计如下方案证明淀粉是否完全水解:
①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碘液,若溶液不变蓝则证明已水解完,否则未水解完。②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加入氢氧化铜缓慢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淀粉水解;若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表明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第7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4分)请分别对各选项进行解析。(6分)
(2)学生错选最多的选项是哪个?试分析学生错选的原因。(5分)


答案:
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A项,在水中加入酸、碱后会抑制水的电离,酸性(碱性)越强,抑制程度越大。①和②的浓度相同,HCl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大于CH3COOH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①中水的电离程度大;②③④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同,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相同。故A项错误。


第8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上面是某学校化学测试中的一道题,不少学生会错选为D。

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答案为__________,解题思路为__________。

(2)分析学生解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
解析:
(1)AC。解题思路: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体积都约为22.4L,因为决定它们体积大小的因素是气体分子问的距离.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对于混合气体,此结论也一定成立。(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能自发反应。而导致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的除外,如N0和02。)所以在标准状况下1mol混合气体所占体积也是22.4L。反过来在标准状况下每22.4L气体所含分子数就一定是ⅣA。A项正确。
在标准状况下H2O并不是气态。而对于液体或固体物质来说,决定它们体积的因素是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粒子,其本身大小不同,体积也就不同。在标准状况下,1molH2O的体积不是22.4L。B项不正确。
物质的量和质量都是与温度、压强无关的基本物理量。也就是说.1mol物质在任何温度下,所含粒子数都仍为ⅣA(条件是该物质在此温度下能存在且不发生反应)。因此当+1价的氢被活泼金属还原成O价的氢时,只要有1molH2生成,就必然转移2mol电子,即转移电子总数为2Ⅳ (不管是标况还是常压)。C正确。
氮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氮气分子核外有14个电子,则lmolN:含有的核外电子数就是14NA。D项不正确。
(2)错误分析:本题易错选D项,主要原因是部分同学考虑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时,只注意到最外层电子数为5而忽了内层电子数为2.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第9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有关如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答案:
解析:
(1)B。

第10题: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面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小于乙
B.该温度下.平衡常数K=400
C.平衡中.丙中c(S03)大于甲中的2倍
D.平衡时,甲中O2的转化率大于乙中O2的转化率。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3: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
(2)请分析和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3)如果讲评本题,你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答案:
解析:

(2)错选成A项的原因:忽略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学生可能误认为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会正向移动,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常数也增大。错选成B项的原因:三段式计算错误,学生在计算K值的时候带入的量不是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而是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算出K=400的结果。错选成D的原因:学生认为甲中02的转化率高,可能是没有弄清楚若两种物质发生反应,增加其中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则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升高,自身的转化率降低。
(3)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问题,利用三段式法进行求解,并且注意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把握好这一点,可以快速计算或者判断平衡常数的大小。要准确判断化学平衡是否发生了移动,需要掌握好温度、浓度、压强等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判断的是某一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比如浓度或者压强。对于本道题而言整体的分析方法如下:①先利用三段式求解甲中各物质达到平衡时的浓度,进而求解出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需要明确化学平衡常数(K)只与温度有关,得出A、B两项错误;②接下来比较丙与甲中反应物浓度大小的关系,结合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c正确;③根据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得出D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