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环保法体系认识正确的是()。

题目
单选题
对我国环保法体系认识正确的是()。
A

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属于行政法规地位

B

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的法律效力相同

C

地方性政府规章与部门规章的效力相同

D

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政府规章效力相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什么?


正确答案: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第2题:

简述我国2014年新环保法的主要优点。


正确答案:我国2014年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
总体来说,它有6大亮点,6大不足。
(1)6大亮点:
1、立法理念得到提升,规定了环保优先原则
2、环保意识得到重视,规定了6月5日法定环境日
3、监管模式转型:由点源防治转为点面源统一防治,特别突出跨区联防联控;
由重视对工业的防治转为对工业及农业的多面防治。
4、环保执法由软到硬
有强权可用:对违法排污设备的查封、扣押权有强权不尽责的监督:越级举报制度,人大的监督制度
5、公众权利得以确认
新设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新设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6、法律责任得以强化
加重加大财产罚:提高处罚力度+增设按日计罚制度;环境侵权责任新增生态侵权责任;首创行政部门负责人引咎辞职制度等

第3题:

()标志着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A、《宪法》

B、《环境保护法(实行)》

C、《环境保护法》

D、《环境保护法(试行)》


参考答案:B

第4题:

如何认识我国的饭店组织管理体系?


正确答案: 饭店组织管理制度是指挥、协调的基础,是管理、服务的保证,是检查、考核的依据。饭店组织管理制度食以文字条列形式规定员工在饭店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饭店各方面共同达成的有关行为规范的协议。
饭店组织管理制度:
基本管理制度:总经理负责制;职工民主管理制;员工手册 ;
饭店专业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 
饭店组织管理机构是饭店组织设计的结果,是为执行饭店经营计划而简历的决策、指挥、协调机构。 
董事会 
管理当局:决策层;管理层;督导层 
职工代表大会

第5题:

1999年12月6日我国颁布了环保法。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我国环保法区别于其它国家法律的一大特点是()。


正确答案:赏罚分明

第7题:

什么是协调发展原则?它在我国环保法制度中有何体现?


正确答案:协调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比希在各类发展决策中将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相协调一致,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协调发展原则的适用包括:
1、将环保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国家内部各部门间、国家管理部门与企业、公众之间的协同合作;国际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协同合作3)、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以垃圾分类处理为例)
4、追求绿色GDP,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习自然资源离任审计

第8题:

我国共病管理的现状,就患者个人而言,我国共病患者普遍缺乏,以下哪项说法不正确()。

A、对共病的认识

B、对管理程序的认识

C、自我管理意识差

D、对多重用药的认识

E、过度依赖医疗机构


答案B

第9题:

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亲身体会,谈谈对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认识。


正确答案: 社会救助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对于特定人群所进行的各种救助项目所形成的一整套制度框架体系°
中国现行的社会救助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作为一般制度实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以及对特殊对象的救助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具有长期性、固定性的特点,而特殊救助制度则具有即时性与相对不确定性°应该说,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目前还处于探索构建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救助项目的设置还不够齐全,救助范围还不够广泛,一些需要救助的人群得不到救助或得不到及时救助,如一些见义勇为者在成为英雄后由于身体残废等原因连基本生活都无法保证;救助对象的确定、救助资金或物资的落实过程还在在许多问题,特别是腐败现象导致一些救助措施落不到实处;救助主要由国家承担责任,社会慈善事业不够发达等°
当然,这些问题将会随着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而逐步得到解决,中国的这道最后的社会安全网一定会牢固构筑起来,形成完善有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10题:

谈谈通过对教育法体系的学习,对我国加强依法治教的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答案: (1)教育法是体现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任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在教育活动中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2)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涵盖了教育的主要部类和方面,再辅以若干层次的下位法规,即可为教育走上法制轨道提供充足的依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