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行为是邪淫?它依靠何种非理作意而产生?应该怎么样对治?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样的行为是邪淫?它依靠何种非理作意而产生?应该怎么样对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职业道德的定义简单讲就是人的行为应该怎么样和不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何谓理校法?它适用于何种情况?


正确答案:在找不到可借鉴的版本,无法对校。本校也找不到相似内容时。
采用理校法,主要依靠逻辑推理做出判断,没有古本可依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从。需要深厚的功力,严谨的态度。稍一不慎,就容易出错。

第3题:

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活用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庭:名詞作狀語

B明言章理,兵甲愈起。明、章:形容詞使動用法

C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子、臣:名詞使動用法

D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廣:形容詞意動用法


D

第4题:

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


正确答案: 嗔恨心的因是“不快乐的心态”。它依靠两种因产生,一是他人“强行我不欲”: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他人却强行实施;另一种是“或挠吾所欲”:自己非常向往的事物,他人却横加阻挠。嗔恨烦恼敌得到这两种不悦心意的饮食后,便会增长它的身力,摧毁自他的所有安乐。
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别人说什么,我就顺从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所以,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

第5题:

“广说”中提到了27种非理作意,到底是指哪些?


正确答案: 贪心、嗔心、掉举、讽刺、傲慢、骄矜、评论他人、伪、诈、自赞、毁他、粗言、离间、思名、思利、思敬、欲差仆役、欲人侍奉、削弃他利、图己利、因是欲语时、不耐、懒、惧、无耻、言无义、贪执亲友。

第6题:

茎细长而不能直立.需依靠茎本身缠绕它物作螺旋状向上生长的茎称为()。


正确答案:缠绕茎

第7题:

请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进行分析,邪淫、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贪心、害心、邪见,分别会招致什么样的感受等流果?


正确答案: 邪淫---《华严经》中云:“邪淫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妇不贞洁;二者得不随意眷属。”
妄语---《华严经》中说:“妄语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人所诳。”
离间语--《华严经》云:“两舌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得弊恶眷属;二者得不和眷属。”
恶语---《华严经》云:“恶口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音;二者所可言说恒有诤讼。”
绮语---《华严经》云:“无义语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所有言语人不信受;二者有所言说不能明了。”
贪心---《华严经》云:“贪欲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
害心---《华严经》云:“嗔恼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邪见---《华严经》云:“邪见之罪„„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第8题:

非言语行为是指与说话者言语行为相伴而产生的表情、动作、颜色、姿势以及副语言行为等。


正确答案:错误

第9题:

十善业又分身、口、意三类,意善业有三,是指()

  • A、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
  • B、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 C、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正确答案: 皆可摄于染污心、好行无义心中。
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