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题目
问答题
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
解除众生的痛苦是菩萨的义务,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己受苦,所以不管众生有什么痛苦,菩萨都会尽己所能地去解决,并以此方式与众生结缘。同时,还为他们传讲三乘佛法,因为只有脱离轮回才是真正的安乐,否则虽暂时摆脱了痛苦、贫穷,但轮回的本性仍不离苦苦、行苦、变苦,因此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此二问题不能忘。
若缺一个都不行,比如,一个众生正处于饥渴贫乏之时,你不解决他的饥乏,反而给他传讲佛法,此举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反使他对你和佛法生厌。若仅仅解决他的饥乏,而不给他传法,此众生无法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因此,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有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大乘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小乘则只承认一个佛,即释迦牟尼。( )


正确答案:√

第2题:

佛陀当年在弘法度众生上是怎么行持的?


正确答案: ①、佛陀是有所谓的皈依,但佛没有说跟我修行后,必须要改变一个人的名字,皈依是向老师表明要学习的决心,请老师协助你走向解脱。
②、佛陀本身并没有指定他的继承人,因佛陀并没有创立宗教、宗派、立山头,有心要向佛陀学习,就可以一起修行。
③、佛陀本人并没有建立道场,哪有地方就到哪里讲经说法。
④、佛陀当年没有菩萨戒,是因为后来因缘时空的转变与需要才产生的。

第3题: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有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大乘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小乘则只承认一个佛,即释迦牟尼。 (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大乘佛子有哪三种学处?每一学处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摄持善法戒、禁止恶行戒、饶益有情戒。
摄持善法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如何转为功德、善法;禁止恶行戒,侧重于身口意三门不造恶业;饶益有情戒,侧重于如何真正利益众生。这三者虽然反体不同,但实际上是一个本体。

第5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第6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最大分别在于()

  • A、大乘佛教流传于北方,小乘在南方
  • B、小乘是唐僧取经之前,大乘是之后
  • C、大乘讲求普渡众生,小乘重在自我解脱

正确答案:C

第7题:

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一定。如果相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第8题:

佛教的南传和北传,分别形成了下面哪两个教:()

A. 大乘教和全真教

B. 全真教和大乘教

C. 小乘教和大乘教

D. 大乘教和小乘教


正确答案:C

第9题:

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正确答案: 佛菩萨并不是只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有情物或无情物,均是佛菩萨的化现。
我们也应像佛菩萨那样发愿:生生世世乃至一切众生获得涅槃之前,只要对众生有利益、有帮助,愿我变成任何事物。

第10题:

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哪两个问题不能忘记?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
解除众生的痛苦是菩萨的义务,菩萨见众生苦即如自己受苦,所以不管众生有什么痛苦,菩萨都会尽己所能地去解决,并以此方式与众生结缘。同时,还为他们传讲三乘佛法,因为只有脱离轮回才是真正的安乐,否则虽暂时摆脱了痛苦、贫穷,但轮回的本性仍不离苦苦、行苦、变苦,因此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时,此二问题不能忘。
若缺一个都不行,比如,一个众生正处于饥渴贫乏之时,你不解决他的饥乏,反而给他传讲佛法,此举不但不会有任何效果,反使他对你和佛法生厌。若仅仅解决他的饥乏,而不给他传法,此众生无法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因此,这两个问题缺一不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