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的路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就是每天都要归零,不要说我今天要归零,明天又恢复到原来的习性窠臼里面还不知道,这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归零,除非你自己已证到阿罗汉,就算你证到初果、二果、三果、还是要一样归零。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们在修行上,如何按空海师父所说能节省十年以上的时间呢?


正确答案: 一是回到《阿含经》这上面来,如果这些观念没有厘清,我们修行会有很多的迷魂阵、很多的迷宫绕不出来。回顾自己所走过的修行之路,你绕了多少年。
二是如果你还有己大人小、己优人劣、都在世间思维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谈、所想的是属于世间思维,更不知道自己所修的是世间法。如果你修行之后还是增长我是、我能、我慢、都是属于在世间法里面绕。若不了解这些,你还要绕多少年呢。

第2题:

真正要体证、要做到、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是在指什么?


正确答案: 修行不是标榜我神通多大,我开悟了等等,这些只是方法与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让我们真正,能够心宁静下来,去看到深层的内心就是在对抗无常,深层的内心就是在对抗无我,能不能看到?因为自我存在,你就会对抗,就不敢放,所以佛陀讲真正要体证、要做到、不容易啊!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如果没弄清楚,会枉费你很多的生命时光。

第3题:

我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汉译英)


参考答案:What we need to do is too much.

第4题:

在修行的道路上,为什么说危害最大的就是亲友?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对一个山里的修行人来说,怨敌来到面前,强迫他不准修行,必须离开修行道场,他不一定会言听计从。但亲友的软言慰语,很多人都无力抵挡。
所以,许多修行的违缘并不是外来的,而是身边亲人带来的。藏地有些大德说:“外面的魔并不可怕,家里的亲人才可怕。”为了修行而与他们断绝关系,才是上等修行人。

第5题:

空海师父说,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回到核心,这是在讲什么?


正确答案: 是要我们超越二元对立,只要有自我的存在,都一直在二元对立的那个框框里、永远也跳不出来。
因此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落入二元对立里面,在平常历缘对境时,要有警觉,不要在“顺我则是,逆我则非”的框框里绕而不知道。

第6题:

空海师父是如何勉励我们在修行路上一定要坚持下去呢?


正确答案: 师父勉励我们:修行之路不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管怎么样曲折,怎么样孤独你也要坚持下去,这就是正志。要有这种魄力与决心,因修行是大丈夫的事业,非将相所能为啊!所以无论再怎么孤独,再怎么坎坷,我们一定要走下去。因为你会坚信,唯有这样你才能了悟生死大事,出离苦海,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当你真正有魄力、有决心的走在解脱道上,你不会孤独的,会有很多的因缘,很多的善知识协助你的。

第7题:

鬼魔真正能伤害我们吗?能伤害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明白这一点,对修行有何帮助?


正确答案:从大乘最高境界来讲,万法都是自心的幻化,鬼魔也不例外。因此,真正能伤害自己的,并不是外在的鬼魔,而是内在的我执。寂天菩萨也说:“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有我执生,此魔我何用?”世间一切灾害、恐怖、痛苦,全都是从我执而生,我执是最可怕的魔王,正是因为它,我们才会被鬼魔作害。为此,我们应该明白:修行人应该对付的,不是那些饿鬼,而是根深蒂固的我执。

第8题:

修行为什么要有惭愧心?没有惭愧心的修行是什么修行?


正确答案:一个人要有惭愧心,就会不放逸,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贪瞋痴等。有了惭愧心,接受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身心柔软、祥和、慈悲,才能听闻到正法,不求人短,回来净化自己。如果一开始没有惭愧心、感恩心,那是世间法的修行。

第9题:

空海师父给我们提出修行的“八问”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能否在历缘对境时,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
二是能否听到自己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
三是能否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
四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
五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能缓和下来吗?
六是能否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
七是当我是、我能、我慢与贪瞋痴的心生起之际、能觉察到吗?
八是当贪、瞋、痴、慢的心,生起之际,能停下来吗?
这八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要在实际的历缘对境时去检验去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落实在平常的历缘对境中。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实际去检验、去应用,那么你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10题:

修行人的两大事情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正确答案: 要么为众生做事情,要么自己好好地修持,这是修行人的两大事情。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云:“智者或为人讲经,或者静处自修行,如同宝石或顶饰,或者住留海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