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题目
问答题
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不一样。现在的慈善机构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慈善机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先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最大分别在于()

  • A、大乘佛教流传于北方,小乘在南方
  • B、小乘是唐僧取经之前,大乘是之后
  • C、大乘讲求普渡众生,小乘重在自我解脱

正确答案:C

第2题:

大乘佛教里的四大菩萨是:()、()、()、()菩萨。


正确答案: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第3题:

捐助希望工程的动机,大都是社会责任,但也有的是个人功利,当然,出于社会责任的行为,并不一定都不考虑个人功利。对希望工程的每一项捐款,都是利国利民的善举。

如果上述断定为真,以下哪项不可能为真?

A.有的行为出于社会责任,但不是利国利民的善举。

B.所有考虑个人功利的行为,都不是利国利民的善举。

C.有的出于社会责任的行为是善举。

D.有的行为虽然不是出于社会责任,但却是善举。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千断定:捐助希望工程的动机也有的是个人功利;对希望工程的每一项捐款,都是利国利民的善举。
  从而可推出:有的个人功利的行为是利国利民的善举。这和B项矛盾。

第4题:

观世音菩萨是释迦世尊在法华会上介绍与众生了知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但是世尊以前之众生能知拜观世音菩萨乎?


正确答案:世尊以前,众生尚不知有三宝,况能知拜观音菩萨。

第5题:

诸法因缘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缘生,众生是否有限,若无限那菩萨何能度空?


正确答案:‘诸法因缘生’是方便法,真如是无为法,何能以有为而生无为?经云:‘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古德偈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众生有无问题,经云:‘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明众生永不能尽。菩萨累劫随顺众生,度化众生,从不休息,经云:‘众生界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众生与菩萨,两皆无限也。

第6题:

师德评价的标准与社会道德评价的标准一样,就是视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性的善。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社会上有很多慈善机构,他们的善举与大乘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是否一样?请写出你的根据。


正确答案: 不一样。现在的慈善机构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慈善机构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先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让他们获得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

第8题:

根据‘一切唯心造’之理,则地狱似在每个行恶众生之心里,业报成熟,则由自性现出地狱来,又在地藏经似有云:‘佛告地藏菩萨若有行恶众生将坠地狱到门前时如记得一佛名一菩萨名或一偈一句即应现身将地狱粉碎使是众生至涅槃乐...’(上段经文词句记忆不甚清楚若有错误请恕罪)请开示地狱是在行恶众生心里呢?抑或有固定地狱存在。


正确答案:心量不可误会为心脏,心脏仅方寸之间耳,经所言之心,宽广无垠,不独太阳系,包括心中,大银河系,亦不在外。明乎此,不可认为心在身内,地狱不问在远在近,总不出乎心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森罗万象,俱是心成,心善现善境,恶现恶境,心净现净土,秽现秽土,自造自受,事理不爽。如自坐火中,自焚其身,自投海中,自溺其体也。

第9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第10题:

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怎样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周围每一个众生?


正确答案: 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如此一来,终有一天能够让他们获得解脱,如果获得了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