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题目
问答题
“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古罗马哲学家曾经说过“做事情之前自信心很重要”,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正确答案: 1.这句话表明了自信心的重要性。
2.阐述为什么在做事之前自信心很重要:有助于更好地判断事情,对事情有整体的把握;有助于效率更高地制定计划和策略等。
3.在其他方面,自信心依然是很重要的:做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有助于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与人协作时,能更好地进行沟通和合作;日常生活中,有助于结交朋友。
4.如何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工作和生活中采取适当方式扬长避短;平稳心态,不要患得患失;做事时给自己树立恰当的目标等。
5.联系自身,阐述自己的做法。

第2题:

有人问:“上师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死?”,“有的人说:上师没有业障,因此不会生病。即使生病也和凡夫不一样,他们是替众生消业。”可是佛经上说:“诸佛非以水洗罪,不能手除众生苦,不移自证于别人,示法真理令解脱。”这和前面的“上师替众生消业”的说法显然有矛盾,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正确答案: “上师”或“法师”是担任传法任务的一种角色,担任这一角色的无论在家男女或出家僧尼,绝大多数都是五根未净,五欲未除,身处轮回的普普通通的凡人,既然是凡人,就无法脱离生老病死的人生规律。
在“上师”的角色中即使是有佛菩萨转世的人,那也是极个别的,而且,虽然是佛菩萨转世,既然转世为人类,就有人类的共同特点,就有生老病死,释迦牟尼享年八十,在莎罗林圆寂,便是最好的例子,难道还有超过释迦牟尼的“上师”么?
再者,“患病替别的众生消业”的说法也只是具大慈大悲心的菩萨的一种发心境界之谓,是一种修菩提心的观想法,如果真能替众生消业,无始以来无量佛菩萨替众生消业,众生的恶业早应该消尽,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受苦受难的六道众生呢?
实际上佛家的观点是无论善业还是恶业都是自作自受,别人无法代替享受和消除。佛和佛法只是指出造善业,因而得乐,消恶业,因而离苦的理由和具体方法。故在经中说:诸佛无法像水洗污垢那样用法力洗去众生身心上的恶业,无法用手摘除别人身上的痛苦,也无法把自己证得的智慧,能量移植给别人,只是把万法的终极法性和离苦得乐的道理告诉给别人,让众生自己觉悟和自救。符合这条佛语原则的说法才是正确的说法。

第3题: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正确答案:①作为领导者应善于审时度势,全面分析、掌握开展工作的时空条件和人际环境的情况。 ②“天时”、“地利”等时空条件并非不重要,而是需要从实际出发,选用有利的时空条件开展工作。 ③加强交流沟通,处理好上下级之间、各单位之间以及单位内部的各种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对于做好工作来说,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第十八号考题和答案

第4题:

“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正确答案: 众生的各种痛苦和快乐,佛说都是由往昔的业力所生。自己造了善业,必定感受快乐;自己造了恶业,就无法远离痛苦。
通常人们在感受苦乐时,总会往他人外境上找原因,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苦乐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业,由于这些业的果报成熟,自己才会不断地感受苦乐。

第5题:

苏东坡因佛印禅师一句话,而输掉御赐的玉带,此句话是()

  • A、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 B、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 C、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正确答案:A

第6题:

有人说:“做人要精、做事要明”;也有人说:“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正确答案:(1)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相互矛盾,其实辩证统一。前者侧重怎么做人、怎么做事;后者强调做人与做事的关系。
(2)“做人要精、做事要明”的含义。此处的“精”是能力要求;“明”是素质要求。
(3)“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的含义。辩证地分析做人与做事之间的关系。做好人固然是做好事的前提条件,但也存在着好心办不成好事或办成坏事的现象。
(4)作为一名公务员,做人做事都应合乎规范。

第7题:

藏地经忏师在超度亡人时说:“上去下去之关键,如马随辔头所转。”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


正确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虽然是说亡人刚死时你随辔头所转的马一样,是上去或下去的关键。然而事实上,临终并不是上去下去的关键,真正关键的是自己活着的时候。如来芽尊者和华智仁波切在不同的教言中说:“到了中阴时,像我这样的人,只依靠简单的念诵很难转移,因此生前修行非常重要。”到了那时,除非是前世修道的高僧大德,在法性中阴可以获得解脱。纵然没有解脱,转世中阴的时候,依靠上师或道友在耳边的指点:想入胎的话,将心识观为吽字或舍字等;想解脱的话,将心识观想为舍字,融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前往极乐世界,密宗中有许多这样的修法。亡人外气已断而内气未断,或者内气已断而于四十九天内每天对他直指,他就有转移的机会,即使业力深重而前往下道,通过上师强制性的破瓦法,极个别有缘者也会转入善趣,甚至获得解脱。
不过,对大多数亡人来讲,依靠简单念诵而转移非常困难。由于生前没有修持善法,离开世间的时候,背后为杀盗淫妄等业力的狂风所驱逐,前面有阴森可怕的黑暗和恐怖的呼叫声相迎接,就这样独自一人进入中阴狭长险道。倘若以前杀生、造恶业非常严重,牛头马面等阎罗狱卒会手里拿着种种兵器,口中喊着“杀杀、打打”,穷追不舍地捶打你、杀害你,在断气当下,地狱境象会马上现前。那时面临不可思议的业力显现,想逃也逃不出去,想躲也无处可躲,想求庇护也找不到怙主,处在这般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的时刻,就像落叶一样身不由己地随风飘荡,又怎么会是上去下去的关键呢?
当然,这并不是说《闻解脱》说得不对。对某些众生来讲,通过那种念诵也会有帮助,直指之后可以获得解脱。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活着的时候更为重要,现在活着时行持善法,自己若拥有珍贵的善根,这是谁也抢不了、夺不走的。

第8题: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希望是引导人成功的信仰,如果没有了希望,便一事无成”。对于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答案:
解析:
人生之路,并非总是康庄大道,但希望总会与成功如影随形,只要具备希望,成功便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正如海伦·凯勒所说,希望是引导人成功的信仰,所以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希望都绝不能丢弃。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年轻时决心从事文学创作却遭到全家反对,一致认为他不适合从事写作。但巴尔扎克坚决不放弃,父母便同意给他一年时间,给他提供一切方便,让他从事写作。一年的时间过去后,他什么也没有写出来,父母便不再支持他,让他自力更生,自谋出路。在如此贫困和艰难的情况下,巴尔扎克仍满怀希望,坚持写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写出了《人间喜剧》等100多本小说,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大文豪之一。因为满怀希望,巴尔扎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成功的曙光。
作为医务工作人员也是如此,日益尖锐的医患矛盾、身心饱受威胁的日常工作、误解深深的社会印象以及医学院报考人数逐年下降的残酷现实,种种境况令人心塞。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面对种种困难,我们会牢记使命,满怀希望,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及高尚的医德医风,为医疗事业的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第9题:

有人说“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这话对吗?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从佛性的理论来说,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就叫“佛性”。
佛性遍及一切众生,就是说众生具有可塑性,可以改好,可以把虚妄的见解和本身的有始以来的缺陷除掉,成为完善的人,这就是“佛性”。
迷的根源是人心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虚妄意识、执实执真的知识障,破除这种执著,思想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境界,人格就会起质的变化。所以成佛和成仙是不同的。人格和智慧上起一个质的变化,就是成佛。并非死后升到佛国或者到天堂,佛不是这样的。

第10题:

“无量众生依于此(指菩提心),顺利能获最胜乐(指佛果)。”这恐怕与现实不符吧,因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为众生付出一切,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难忍的苦行,这能说明顺利吗?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迅速、顺利,不需要绕很多弯路,不用像外道那样经历各种无意义的苦行。而且,有了菩提心的摄持,不管是积累资粮还是清净业障都非常快速,即使将头目手足布施给众生,由于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反而内心快乐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