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开经偈」,其偈文是()、()、()、()。

题目
填空题
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开经偈」,其偈文是()、()、()、()。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金刚经云: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云云,对此若只自读诵,无为他人演讲者,其福德如何?


正确答案:自诵利己,演说利他,二利福广,独利福狭耳。

第2题:

佛光会员四句偈是: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


正确答案: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第3题:

赞佛偈白毫宛转五须弥怎样解?


正确答案:佛两眉之间,有一根白毛,宛转是盘旋之义,有五座妙高山之大。

第4题:

一四句偈


正确答案: 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第5题:

诵经都有一定的音调,我想念诵一些佛经和祈愿文,但不知道音调,应该怎么办?可任凭自己的感觉念诵吗?


正确答案: 念诵的音调没有统一的规定,各民族、各教派都有各自的唱诵习惯,那只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的延续现象。寺庙僧众集体诵经需要一定的节奏曲调,只是为了协调统一,没有别的意思。佛教经典也和其他经书一样,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一种道理,表达一种思想,重在理解,不在念诵的形式。因此,默念唱诵可以各随其便。

第6题:


正确答案: 偈[jì],又名为“首卢迦”,是印度人对于经典文字的计算法。音译“伽陀”、“伽他”、“偈陀”、“偈他”等。意译为“讽诵”、“偈颂”、“造颂”、“孤起颂”、“不重颂偈”、“颂”、“歌谣”等。汉译经典中,多处提及偈颂,但各经却没有一致的说法。《百论疏》卷上指出偈有两种,一种称“通偈”,即首卢迦,为梵文三十二音节构成;一种称“别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在禅宗,禅僧开悟时,也常有人将其悟境,以偈颂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7题:

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开经偈」,其偈文是()、()、()、()。


正确答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8题:

古人讲净土往生,有四句偈,语似矛盾,查书亦不见其解,即是‘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究竟含义何在,请为详示?


正确答案:此四句古德早有解释,不过言简意赅,文义俱奥,非初学所能领受而已。兹为浅释如下:‘生则决定生’句;生者,指一念神识,莲花化生,决定生者,证化生至真,而非虚妄。‘去则实不去。’句;去者,指离此往彼之一念神识,实不去者,言识乃性之随缘,识去而性不去,因性量同虚空,尽包沙刹,无去无来,故曰不去。‘去则决定去’句;去者,指一念神识,离此往彼,决定去者,证往彼确实,而非欺诳。‘生则实不生’句;生者,指莲花化生之之一念神识,实不生者,谓性非识能转变,识生而性不生,因性体无色相,强名真如,不生不灭,故曰不生。此四句一三两句皆言识,二四两句皆言性也。’

第9题:

维摩诘经云‘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上面二句偈烦请注解。


正确答案: 大经一部,谁能句句记得。问此类事,必须指出卷数章品,依之检出,校对上下之文,方好答覆,否则便成解字矣。兹为偷懒,只好就句解之。上句说万法之生出,名曰结果,此果乃由原因及助缘而成之。下句说万法之相,皆系众缘合和而有,众缘离散而灭,并无主体存在,故曰无我,既为缘合而有,知是并无造者,即是灭而无主,知无受者。但无受不可误会,莫作有身凡夫所造无报讲,如此便是拨无因果,其罪大矣。特再赘言如下:
(一)无造便无受,有造便有受。
(二)修到法身无相,则无所受。

第10题:

怎样用“至人只是常、返璞归真”来解释苏轼“庐山烟雨”这个偈子?


正确答案: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时到时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听大师们说成佛多么好,金光闪烁,神通广大,腾云驾雾,无所不能。于是就在成佛的道路寻寻觅觅,十八般武艺,许多种法门都要通达,也走过不少弯路,吃过不少苦头,但是未到达千般恨不消啊!这心中放不下成佛的目的,就是一直要求,一直要追呀!及至到时无一事,解脱成佛原来是回到成为平实、平凡、平淡的人,原来彼岸就在此岸,涅槃净土就在眼前,如同水中的鱼一直去找水是一样的呀!才甘心做一个平凡的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