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对哈佛学派的批判中崛起的,其代表人物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对照。其主要观点如下:
1.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2.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3.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臵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4.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由于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5.除个别部门,芝加哥学派在原则上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主张放松反托拉斯法的实施和政府规制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政策主张。


参考答案:芝加哥学派在产业政策上主张:一个政府对其合意的市场绩效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不参与,要让市场力量自动起调节作用。他们对政府在众多领域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应尽可能的减少政策对产业活动的干预,以扩大企业和私人的自由经济活动的范围。

第2题:

()书的出版,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B.贝恩的《产业组织》

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参考答案:D

第3题:

试述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1918年博比特《课程》的出版标志着课程理论研究的兴起。1923年查斯特的《课程编制》使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得以形成。之所以称为科学化课程,主要因为其深受“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W.Tailor)思想的影响。
特征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把科学等同于效率,把人视为生产工具。
博比特的基本主张:课程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准备经验。提出活动分析法就是把人的活动分解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并以此确立课程目标、组织内容的方法。博比特首次提出课程开发的概念,并确立了基本步骤: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美国的泰勒提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的目标模式。

第4题:

简述产业经济学结构-行为-绩效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结构-行为-绩效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影响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由此,该学派以市场结构作为分析的起点,认为在一个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中,垄断企业通过策略性行动阻止前在竞争者进入,将价格定于边际成本之上以获取超额利润,并因此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害。依次观点给出的政策建议就是政府应该严格限制具有支配性市场地位的企业行使有害的策略性行为。而芝加哥学派则与结构-行为-绩效学派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不论市场结构是否集中,竞争都应该被看成是厂商获取最佳产业绩效的“过程”,该过程将导致产业依其产业特性而产生最佳的集中度。
并且对行业内厂商行使策略性行为阻止进入者持怀疑态度,认为只要保持产业的进入自由,潜在竞争的存在将使厂商具有灵活性和效率。芝加哥学派由此认为垄断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因此他们的政策主张是鼓励采取一种自由放任的政策。

第5题:

SCP分析框架的建立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其建立者是().

A.芝加哥学派

B.剑桥学派

C.哈佛学派

D.奥地利学派


参考答案:C

第6题: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芝加哥学派认为,高集中度市场中的大企业必然具有高效率,而产生这种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优越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等因素。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第7题:

下列哪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芝加哥学派正式形成()。

A.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

B.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

C.罗宾逊夫人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D.贝恩的《产业组织》


参考答案:B

第8题:

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厂商的行为,厂商的行为又决定了产业绩效的好坏的是( )

A.哈佛学派

B.耶鲁学派

C.新产业组织理论

D.芝加哥学派


正确答案:A
【考点点击】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哈弗学派的SCP分析范式。
【要点透析】关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SCP分析范式的哈弗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了厂商的行为,厂商的行为又决定了产业绩效的好坏。

第9题:

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形成,并进一步比较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关于产业组织的观点。


正确答案: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1、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其具体体现不仅在于他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首次四要素论和十分接近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而且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尽管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而且均未做出专题研究或明确的分析,但他的这些工作对后来者从事产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富价值的启迪,因而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体现得十分深刻,尤其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显现。1933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几乎不约而同地同时问世。琼罗宾逊探讨了垄断市场需求特征、垄断企业的成本、垄断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以及多厂垄断和双边垄断等。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在书中提出了垄断竞争的概念,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市场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的相互关系,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团及与之相关的厂商企业的关系问题,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罗宾逊和张伯伦为分析产业组织提供了实践模拟基础,从不完全竞争出发研究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的变异及绩效,从而对市场结构研究具有开创性,并直接推动产业组织理论向市场结构方向发展。3、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形成。1940年克拉克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他认为不完全竞争存在的事实表明,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协调的,这反映了市场竞争与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而为了研究现实条件下缩小这种背离程度的方法和手段,就有必要明确有效竞争的概念。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延伸以及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比较首先,两者坚持的理论观点不一样。哈佛学派所依据的是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基础,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和完全竞争状态的接近,经济基本上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即所谓“生存检验”的过程。他们主张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的条件上,并认为市场均衡是不能通过人为的政策干预加以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市场竞争过程强迫经济主体不断适应这种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均衡,尽管这样的市场均衡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不受人为干预的竞争过程。

第10题:

试述权变管理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的观点。


正确答案: 权变管理理论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各种观点的共同点是,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式系统”是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又对外界施加影响的系统。为了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做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把企业分成一些不同的结构模型,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伍德沃德分类法
2、皮尤等人的分类法
3、劳伦斯等人的分类法
4、赫里格尔等人的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