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它有哪些基本的理论特征?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它有哪些基本的理论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有()。

A.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B.乘数-加速数模型

C.政治周期理论

D.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简要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案:
解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依据在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不同看法分为两派,即所谓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以卢卡斯为代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普雷斯科特为代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由于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实践上又缺乏经验支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这一理论便逐渐失去了支持者。事实上,自80年代以来,以梭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二代学者们就已经把注意力转到实际因素方面来。他们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这些理论统称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以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多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各种实际因素对经济的冲击可分为暂时冲击和持久冲击。又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产生的效用最持久,因此技术变动是经济周期性变动的基础。 (2)波动的传导。经济的周期性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他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 (3)货币与实际变量。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受到的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中,最常见和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冲击。

第3题:

什么是诉讼证据?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客观性,即诉讼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主观臆断和假材料都不能成为诉讼证据;二是关联性,即诉讼证据必须与特定的案件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与案件无关的事实不能作为证据;三是合法性,即诉讼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要求的形式,并按法定程序收集、提供和运用数据。

第4题:

什么是影印平板培养法?它有何理论与实际应用?


正确答案:影印平板培养法,是一种能达到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相同遗传型菌落的接种培养方法理论:把长有许多菌落的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印章上,使其沾上来自平板上的菌落。然后可把这一“印章”上的菌落一一接种到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待这些平板培养后,对各平板相同位置上的菌落作对比后,就可选出适当的突变型菌株。实践:通过影印培养法,就可以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生长的细菌群体中,分离出各种类型的突变菌种

第5题:

二战后经济周期的新理论有()

  • A、货币周期理论
  • B、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 C、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 D、政治周期理论
  • E、制度经济理论

正确答案:A,C,D,E

第6题: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RBC)对经济波动的根源和传导机制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
解析:
(1)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卢卡斯等人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从不完全信息出发论证了货币政策无效。该论述的中心内容是,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产量;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供给才影响产量。因此,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货币因素是经济波动的根源,且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引起了经济波动。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市场分割而造成的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们的经验和技术通常是不足的,而经济交易又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当事人总是不能得到预期变量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障碍也是造成货币非中性的源泉。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把经济波动看作主要由持续的实际(供给方)冲击引起,而不是由未预见的货币(需求方)冲击引起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冲击是导致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如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冲击,能源价格上升的冲击等。宏观经济会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明显的两个例子是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因此,该理论认为经济的波动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而且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的动力之源,而总需求冲击如货币供给的变动即使在短期,也是中性的,因此不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期替代,即在不同时期配置工作时间的意愿。人们在不同时期中劳动投入的比率是由各时期的相对工资决定的,减少相对工资较少的时期的劳动量而增加相对工资较高的时期的劳动量,从而在工作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多收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供给对工资的永久性变动很敏感。因此,如果技术冲击是暂时的,使得当期的实际工资暂时地高于标准,那么劳动者将以工作替代闲暇,提供更多的劳动,从而产出和就业均上升,而在预期实际工资较低的未来减少工作。因此,实际工资的变动会带来较大的供给变化。这样,通过跨时劳动替代对外来冲击形成了经济波动。

第7题:

简述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


答案:
解析:
根据对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和性质的不同解释,可以把新古典主义经济周期模型划分为两大类: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和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为此,他们从不完全信息模型出发,得出了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无效”的政策主张,并努力地证明这一命题。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作为第二代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将经济波动的根源归结为以技术冲击为代表的实际因素,认为总供给冲击而不是总需求冲击是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波动的根源。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把经济波动的根源归于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化(货币供给的冲击),认为温和的或规则的货币政策可以消除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排除了货币因素作为经济波动初始根源的可能性,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各种实际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科学技术的突然变化、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和其他意外变化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技术冲击决定了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转变为产出的能力,从而引起产出与就业的波动。 (2)波动的传导。 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市场分割而造成的信息障碍,即经济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他的经验和技术通常是不足的,而经济交易却又往往复杂多变,因此,当事人总是不能得到预期变量的完整和全部信息,而且当事人之间的信息又往往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障碍也是造成货币非中性的源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是按照下列方式产生的:假定存在一个正向的技术冲击(如技术创新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发明),这种冲击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形成对劳动的需求增加和产量增加,从而提高现行的实际工资水平。在冲击发生时,单个的经济当事人必须确定:这种冲击究竟是暂时性的还是长久性的,即经济当事人面临着一个信号筛选问题。如果劳动者估计这种冲击是暂时性的,那么,他会认为与未来的实际工资相比,现在的实际工资较高,这会引起劳动者用劳动替代闲暇(因为实际工资提高使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刺激劳动者在现期提供更多的劳动,由此导致现期产量增加,经济于是处于上升阶段。这样,如果闲暇的跨时替代效应较大的话,即使微小的生产率冲击也会导致相对较大的产出效应。 (3)货币与货币中性。 在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卢卡斯等学者认为经济波动是由货币供给冲击引起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否定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中的货币供给冲击引起经济波动的论述,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化对经济没有真实影响,即货币是中性的。总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相同之处在于:这两类模型都假定经济当事人对冲击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无论经济遭受什么样的冲击,经济当事人必须以某种方式从中筛选信号,正是由于经济当事人分辨出信号的能力是不完全的,才导致经济波动;但是,经济当事人从中筛选出信号的能力会不断提高,他们会从失误中总结教训,来改进信号筛选,所以,经济波动总是向 经济增长路径收敛,对自然率的偏离不可能累加。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货币冲击或总需求冲击,而前者认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是技术冲击或供给冲击。

第8题:

从经济周期的根源来说,可以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两大类。那么什么是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并简要论述。


参考答案:

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的变动。例如,创新理论认为是创新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太阳黑子理论认为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与整个经济而引起了经济周期性波动。非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新领土开拓、技术发明或人口增加等所引起的投资过度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治性周期理论则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的(如选举等),周期性地制止爬行的通货膨胀或用通货膨胀来消灭失业引起了经济周期。此外,还有用战争、革命、移民、偶然事件等来解释经济周期的。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内在因素(如投资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这些因素变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而且,这些外生因素本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在经济体系之内寻找经济周期自发地运动的因素。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因此,每一次繁荣都为下一次萧条创造了条件。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波动。例如,货币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银行货币与信用交替地扩大与紧缩所引起的,而这种货币与信用的运动,又是一个经济本身所形成的自发过程。货币投资过度理论认为,是过度的投资引起了繁荣与萧条的交替,而投资过度的根源又在于货币与信用的扩张。心理理论认为,人的乐观或悲观的预期是周期性波动的原因,而引起这种心理预期变动的则是经济因素。消费理论则把经济周期,特别是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归因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而造成的消费不足等等。


第9题:

什么是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它包含几种主要理论?


正确答案: 将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归咎于经济运行中的外生变量的经济周期理论就是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它包括:创新理论、心理自生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政治因素理论等。

第10题:

什么是公共治理理论?它有哪些方面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所谓公共治理理论,它是是伴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管理危机和市场与等级制的调解机制发生的危机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论。它是对作为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
(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这些公共管理主体不仅包括几乎长期垄断公共管理主体地位的政府部门,而且还包括诸如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非政府部门的参与者。
(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传统上法律和制度规定由政府承担的公共管理责任呈现出交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来承担的趋势。
(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