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地方性氟中毒,说法错误的是( )

A、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B、目前尚无针对地方性氟中毒的特效治疗方法

C、氟骨症分为硬化型、疏松型、软化型和混合型

D、本病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减少氟的摄入量

E、地方性氟中毒非骨相损害中以神经系统损害多见


参考答案:A

第2题:

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当环境缺碘,机体摄入碘不足时,甲状腺激素合成下降,可反馈性地促使腺垂体分泌TSH增加,使甲状腺组织出现代偿性增生,腺体肿大。初期为弥漫性甲状腺肿,属代偿性的生理肿大,不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如及时补充碘,肿大的甲状腺可完全恢复正常。如进一步发展,酪氨酸碘化不足或碘化错位,便产生异常的甲状腺球蛋白,失去正常甲状腺激素作用,并且不易水解分泌而堆积在腺体滤泡中,致使滤泡肿大,胶质充盈,呈胶质性甲状腺肿。当胶质不断蓄积,压迫滤泡上皮细胞,局部纤维化,使供血不足,细胞坏死,出现退行性变。上述过程循环变化,最终形成大小不等、软硬不一的结节,即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成为不可逆的器质性病变。

第3题: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类型分为: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与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 )


答案√

第4题:

简述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1)抑制酶的活性
(2)导致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改变端粒酶活性,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
(3)砷的致癌机制DNA损伤基因表达异常DNA甲基化反应氧化应激与活性氧(ROS)的产生

第5题:

简述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病机制是:
(1)胚胎期:由于缺碘,胎儿的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胎儿的生长发育障碍。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障碍。由于胚胎期大脑发育分化不良,可引起耳聋、语言障碍、上运动神经元障碍和智力障碍等。
(2)出生后至两岁:出生后摄碘不足,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引起甲状腺激素缺乏,明显影响身体和骨骼的生长,从而表现出体格矮小、性发育落后、黏液性水肿及其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症状。婴幼儿可以通过母乳(乳腺有浓集碘的作用)及自身进食两方面摄取碘,改善部分碘缺乏状况。

第6题:

地方性氟中毒发病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长期摄入过量氟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人体摄入总氟量超过4mg/d时即可引起慢性氟中毒。我国北方病区主要为饮水所致,西南病区为燃煤污染。

第7题:

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确定与划分。


正确答案:(1)病区确定:
①当地出生成长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
②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饮水含氟量大于10mg/L;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由于燃煤污染总摄氟量大于35mg。
(2)病区程度的划分:
1)轻病区:①当地出生成长的8~12周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②经X线检查证实无氟骨症或出现轻度氟骨症患者;③饮水含氟量大于10mg/L或总摄氟量大于35mg。
2)中等病区:①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大于20%;②经X线检查证实出现中度氟骨症患者,重度氟骨症患者小于2%;③饮水含氟量大于20mg/L或总摄氟量大于50mg。
3)重病区:①缺损型氟斑牙患病率大于40%;②经X线检查证实重度氟骨症患者大于等于2%;③饮水含氟量大于40mg/L或总摄氟量大于70mg。当环境氟含量与病情不符合时,以病情为准。

第8题:

下列哪一种概念是地方性氟中毒的准确概念

A.氟中毒

B.氟病

C.地方性氟中毒

D.氟斑牙

E.氟骨症


正确答案:C

第9题:

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


正确答案: 过量氟进入人体后,与钙结合为氟化钙,主要沉积在骨组织中,少量沉积在软组织内。由于钙大量沉积使血钙减少而诱发甲状旁腺功能增强,溶骨系统活动增强,促进溶骨,加速骨的吸收。另一方面,甲状旁腺分泌增多,抑制肾小管对磷的吸收,使磷从尿中大量丢失。氟化物在骨内的沉积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使氟化物与骨组织表面的碳酸盐羟基磷石灰的羟基交换,形成碳酸盐磷石灰。氟化钙的形成还会影响牙齿的钙化,使牙冠钙化不全,釉质受损。

第10题:

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原因是()

  • A、氟缺乏
  • B、碘缺乏
  • C、氟摄入量过高
  • D、锌缺乏
  • E、砷缺乏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