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叶天士所说: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叶天士所说: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对辨证论治的贡献: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完整示范了辨证论治过程;总结四诊八纲,三因致病论,治疗八法。


参考答案:《伤寒杂病论》

第2题:

伏暑不论在气在营都可出现小便不利,若属气分热结阴伤可用(),若热在心营,下移小肠者可用()温邪上受,首先(),逆传()。肺(),心(),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


正确答案:冬地三黄汤;导赤清心汤;犯肺;心包;主气属卫;主血属营;则与伤寒大异也

第3题:

久病入络说发端于()。

A.《内经》

B.《难经》

C.《伤寒论》

D.许叔微

E.叶天士


参考答案:E

第4题:

如何理解《素问•热论》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含义?


正确答案: 热病,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伤寒,外感病的总称。全句意为:外感发热性疾病,大都属于广义伤寒范畴。所谓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皆伤寒之类也”的“伤寒”,指广义伤寒。如《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有伤寒”的“伤寒”,即为狭义伤寒。此句说明热病与伤寒的关系,即热病包含在广义伤寒之中。

第5题:

《伤寒论》是如何辨治格阳证和戴阳证的?


正确答案:在《伤寒论》中,涉及格阳证和戴阳证者主要有314、315、317等原文。
①格阳证:又称格阳于外证。原文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通脉四逆汤主之”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外假热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身反不恶寒(暗寓有发热),舌质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欲绝。此即典型的格阳证,治疗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通脉四逆汤方即四逆汤重用生附子,倍用干姜而成。生附子、干姜大辛大热,重用之则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之力更峻,还能破除阴阳格拒之势,而挽回欲脱之元阳。用之可使阳气复、阴寒散、元阳潜藏,沉微欲绝之脉搏逐渐恢复是见效的标志,故名通脉四逆汤。
②戴阳证:又称格阳于上证。原文314、315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少阴阳气衰微,阴寒极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至于呈现出里真寒而上假热的之象。其辨证要点为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联系317条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九莖”,本证必见面色赤(两颧嫩红如妆、游移不定)。此即典型的戴阳证,治疗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白通汤由附子、干姜、葱白三味组成。就其基础方来看,是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加葱白而成。方中附子补下焦之阳以治其本,干姜温中焦之阳以通上下,二味相合,破阴散寒,回阳救逆;葱白辛温走窜,宣通上下气机,使被格拒上浮之虚阳得以下潜。
总之,格阳证和戴阳证都是少阴寒化证中的极危重证型,皆以少阴阳气大衰,阴寒极盛于内,迫使虚阳外越为基本病机;临床都可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舌淡苔白或黑润,脉沉微等里虚寒证,而以里真寒为本,外假热为标。因此都以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为治疗大法,药用附子、干姜之类破阴回阳。但格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外,以身发热不恶寒为特征,故治用大剂附子、干姜、炙甘草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以利虚阳返归于内。戴阳证是阴盛于内,格拒虚阳浮越于上,以面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故除用附子、干姜破阴散寒,回阳救逆外,加用辛温走窜,善于宣通上下气机之葱白,以招纳浮阳返归于下。

第6题:

叶天士《温热论》中里结阳明有哪些证型,湿热里结与伤寒里结运用下法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温病里结证根据理解部位可分为里结在胃和急结在肠:里结在胃又称痞,主症是按之心下痛,或痞胀。痞证根据是否化热,分别可用开泄和苦泄之法,凡苔白,或黄白相兼均以开泄气机,宣通湿邪;凡苔黄或浊均以苦寒泄降,清化痰浊,代表方小陷胸汤,泻心汤之类。里结在肠则可分燥热内结,与湿热内滞不同,属燥热内结相当于伤寒阳明燥热内结证,必见腹胀痛,苔老黄,渴甚等症,沿用承气类,通泄实热;如属湿热内滞者,仅见便溏滞不爽,或胶闭难下,治以轻下湿热以逐邪,治用枳实导滞汤之类。湿热积滞运用下法与伤寒燥热内结不同,燥热者治宜下法,而应猛下,下至便溏为燥热邪尽,湿热内滞者治用下法,目的是为逐邪而设,故可轻下频下,下至便硬为湿邪已去。

第7题:

不尔,风挟湿热而燥生,(),(),两阳相结也。湿与温和,(),();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温热虽久,(),以此为辨。


正确答案: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伤寒多有变证;在一经不移

第8题:

叶天士《温热论》邪留三焦的机理与治法?


参考答案: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第9题:

《伤寒论》对霍乱是如何辨治的?


正确答案:《伤寒论•霍乱病》篇共十条原文,除论述霍乱的主症与伤寒的鉴别外,重点讨论霍乱病的辨证论治。张仲景根据霍乱病期、病势,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辨治。
(1)霍乱初期兼表证
霍乱病初,在剧烈上吐下泻的同时,伴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太阳表证者,又当区别其偏表偏里而治之。
①偏表:临床见热多欲饮水,小便不利,脉浮等。为邪在阳分,病证偏表,湿阻气化不行,水湿偏走肠胃;治用五苓散外疏内利,通阳化气而两解表里(386条)。
②偏里:临床见寒多不用水,腹中冷痛,脉缓弱等。为邪在阴分,病证偏里,脾胃阳虚,寒湿内盛;治用理中汤(丸)温中散寒,健脾祛湿(386条)。
(2)霍乱极期脱阴亡阳
由于霍乱暴吐暴利,阴液急骤大量耗伤,继之阳无所附亦随之而外亡,于是造成脱阴亡阳之危证。此时若救治不及时,往往危及生命。
①亡阳(表里同病,阳气外亡):霍乱吐利俱作,发热恶寒,而汗出,手足厥冷,四肢拘急。此为霍乱表里同病而以阳亡之里证为急且重危,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急救其里(388条)。
②亡阳真寒假热:霍乱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但身反不恶寒或见发热等。此为亡阳而里真寒外假热,治宜通脉四逆汤破阴散寒,通达内外,回阳救逆(389条)。
③亡阳脱液:在霍乱剧烈呕吐下利之后,下利虽止而四肢厥逆、恶寒加重,且脉微欲绝者。此属霍乱亡阳脱液之危候,治以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养阴而固脱(385条)。
④阳亡阴竭:在霍乱暴吐暴利之后,呕吐下利皆因阴液耗竭而停止,伴见汗出不止,四肢厥逆,四肢拘急不解,脉沉微欲绝者。这是霍乱阳亡阴竭,阴阳即将离决之危证,当速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救逆,益阴反佐和阳(390条)。
(3)霍乱恢复期
霍乱病后,吐利已止,里气虽和,但表邪未去,或正气未复之恢复阶段,还应注意解除未尽之表邪,并须加强饮食调理等,以促使病体的早日康复。
①里和表未解:临床见霍乱呕吐下利停止,手足温暖,精神爽慧,而身体疼痛不止,身热恶寒者。这是里气调和,表证未罢,当用桂枝汤类方消息和解其外,微汗解肌,调和营卫(387条)。
②新虚不胜谷气:经过适当的治疗,霍乱吐利皆止,表证已除,但病人往往出现轻度的烦闷不适。这是由于病后脾胃尚弱未复,调护失宜,强食求饱,谷食难消所致。此时宜节食慎养,或适当给予健脾益气消食之剂(391条)。

第10题: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正确答案: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者属表里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证型:
①太阴兼太阳而偏表者: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平素脾阳虚弱,具有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里症;复感风寒后,又出现了恶风寒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等表证。此即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太阳。盖太阴病属里证,若以太阴病为主者,其脉当沉而缓弱;今脉反浮者,提示太阴里虚不甚,正气尚能达表抗邪,其病势向外,故以太阳表证为主。遵表里先后缓急治则,当以解表法治之,方宜桂枝汤。
②太阴兼太阳而偏里者:原文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太阳伤寒之初,当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今却又见心中悸而烦,则知此非单纯表证而兼有里证。在表证之初,未曾误治,却出现少阴心经里证,分析病机与素体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有关。盖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为外卫,心主为宫城。在少阴里虚的前提下,太阳表邪易于内陷,里虚邪扰,故致此证。此属表里同病而偏于里,故治疗不可攻表,当以治里为主。虽证见少阴心经,却宜建中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安内以攘外,方用小建中汤。
③太阴兼太阳而需表里双解者: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表证,法当发汗解表。医者失察,屡用苦寒攻下,是属误治。误下之后不仅表邪不除,而且损伤脾阳,而致此证。脾虚中寒,寒湿内盛,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证仍在,故发热恶寒。外有表证之发热,里有虚寒之下利,故谓之“协热而利”。此乃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双解,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而成,人参汤亦即理中汤。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止利;桂枝既解肌祛风散表邪,又助干姜温阳散寒。此方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侧重于温脾散寒。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