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氨基甙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氨基甙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呋塞米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合用会加重耳毒性。()


答案:正确

第2题:

氨基甙类的主要不良反应( )


正确答案:B

第3题:

  氨基甙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A. 胃肠道反应

B. 肝脏损害

C. 肌痉挛

D. 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E. 灰婴综合征


D

【解析】

  耳毒性  包括前庭功能障碍和听神经损伤。其中,前庭功能损害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对听神经损伤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需注意只能经仪器监测显示的“亚临床耳毒性”反应。耳毒性发生机制与高浓度的药物阻碍了内耳柯蒂氏器内、外毛细胞的糖代谢和能量利用,导致细胞膜Na+-K+-ATP酶功能障碍,使毛细胞受损有关。

  为防止和减少耳毒性的发生,应用本类抗生素时应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有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并进行听力监测。应避免同时使用有耳毒性的药物(呋塞米、依他尼酸、红霉素、甘露醇、镇吐药、顺铂等),也应避免与能掩盖其耳毒性的苯海拉明、美克洛嗪、布可力嗪等抗组胺药合用,并注意给药剂量,最好监测治疗剂量的血药浓度,使血药峰浓度不超过12mg/L,谷浓度不高于2mg/L。

  肾毒性

  肾毒性的发生是由于本类药物主要经肾排泄和在肾皮质内蓄积的关系,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毒初期表现为尿浓缩困难,随后出现蛋白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等,其发生率依次为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链霉素肾毒性很低。

  应避免同时应用能增加肾毒性的药物(头孢菌素类、右旋糖酐、环丝氨酸、万古霉素、多黏菌素、杆菌肽、两性霉素B等),并注意给药剂量,监测血药浓度。

  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可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肢体瘫痪和呼吸衰竭,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常见于大剂量腹膜内或胸膜内应用后,偶见于肌内或静脉注射后。其发生率依次为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奈替米星。原因可能是药物与钙离子络合,或与钙离子竞争,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并降低突触后膜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使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阻断。肾功能减退、血钙过低、同时使用肌松剂、全身麻醉药时易发生,重症肌无力患者尤易发生。

  葡萄糖酸钙和新斯的明能翻转这种阻断。氨基苷类抗生素不主张静脉给药,以免因血药浓度骤然升高,引起呼吸骤停而死亡。

  其它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偶可见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

  其他反应,偶见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下降,贫血、血清转氨酶升高,面部、口腔周围发麻及周围神经炎等反应。

第4题:

氨基甙类抗生素有哪些?主要用来治疗哪些疾病?有何毒副作用?怎样控制?


正确答案:分类:氨基甙类抗生素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
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
链霉素:主要治疗猪肺疫、牛出败、禽霍乱、结核病、放线菌病、仔猪白痢病、肺炎、肾炎、猪布氏杆菌病等。
卡那霉素:主要治疗肺炎、禽霍乱、气喘病、猪肺疫、牛出败、禽大肠杆菌病、副伤寒、结核病、炭疽病和葡萄球菌病等。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主要治疗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链球菌病、绿脓杆菌病、痢疾、肺炎、尿道感染、败血症和沙门氏菌病等。
氨基甙可引起过敏反应,超大剂量使用可引起耳聋、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等。可产生部分交叉耐药性。
控制方法:控制用量及疗程。

第5题:

简述氨基甙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原理及主要不良反应。
作用机制:(1)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①在起始阶段,抑制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②在肽链延伸阶段,造成密码错译;③在终止阶段,阻止核蛋白体与释放因子结合,使已合成的肽链无法脱落。(2)抑制细菌细胞膜蛋白质合成,增加胞膜通透性,造成细胞内营养物质外漏。
主要不良反应:(1)肾毒性。(2)耳毒性,损害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功能。(3)过敏反应。(4)阻断神经肌接头

第6题: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与苯海拉明、乘晕宁伍用,可减少耳毒性。()


答案:错误

第7题:

氨基甙类抗生素的常见不良反应为

A、过敏反应
B、耳毒性
C、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D、肾毒性
E、以上都对

答案:E
解析:

第8题:

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


正确答案:×

第9题:

灭活酶有()和(),可使β-内酰胺类和氨基甙类抗生素失活。


正确答案:水解酶;钝化酶

第10题:

试述氨基甙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正确答案:(1).耳毒性:临床反应可分为二类:一为前庭功能损害,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
(2).肾毒性:氨基甙类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尤其是皮质部)蓄积,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但不影响肾小球,临床化验可见蛋白尿、管形尿、尿中红细胞、肾小球过滤减少,严重者可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等。
(3).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各种氨基甙类抗生素均可引起神经肌肉麻痹作用,虽较小见,但有潜在性危险。
(4).过敏反应:氨基甙类可以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各种皮疹,发热等过敏症状,也可引起严重过敏休克,尤其是链霉素引起的过敏休克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G,应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