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颌骨骨折的共同临床表现。

题目
问答题
简述颌骨骨折的共同临床表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新生儿颌骨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患儿发病突然,全身有高热、寒战、脉速、啼哭、烦躁不安,甚至呕吐;重者可出现昏睡、意识不清等症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多核粒细胞增加。
局部症状主要在面部,起始眶下及内毗部皮肤红肿。
以后病变迅速向眼睑周围扩散,出现眼睑肿胀,眼裂狭窄甚至完全闭合。结合膜外翻或眼球外突,提示已发展成为眶周蜂窝织炎。由于新生儿的上颌骨发育未成熟,上颌窦未完全形成,故感染很快波及上牙槽而出现上牙龈及硬腮级膜红肿。感染向外扩散穿破骨板形成骨膜下脓肿。
脓肿扩散后可在眶下区形成皮下脓肿,经切开或自溃流出脓液。有时脓液可从龈缘、胯部及鼻腔自溃溢出,形成瘘管。在脓肿引流后,全身症状可渐缓解,局部症状也逐渐转入慢性。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一般很少形成大块死骨,这是因为上颌骨质松软,骨密质较薄而又富有多数营养孔,化脓性炎症容易突骨板向外发展,但常有眶下绿或颧骨的骨质破坏,形成颗粒状死骨从瘘管排出。
如果炎症不能得到及早控制,上颌乳牙牙胚可因炎症损坏而在以后影响牙的正常萌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生儿骨质钙化程度低及不能合作因素。
X线摄片在诊断死骨形成上帮助不太大。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可导致上颌骨及牙颌系统发育障碍,死骨排出后遗留的骨质缺损,加上眶下区的瘢痕形成,可后遗睑外翻、颧面部塌陷等继发畸形。目前临床上很少能见到新生儿上颌骨骨髓炎,因初发病时大多在产科及小儿科就诊,待转入慢性期后始到口腔颌面外科诊治,那时病员早已渡过新生儿期,故对这类病员亦可称为婴幼儿骨髓炎。

第2题:

简述颌骨骨折的共同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①肿胀:颌骨骨折时,均伴有挫伤,伤后在面部、骨折线附近,出现程度不等的肿胀并逐渐加重,一般在伤后48小时达到高峰。②疼痛:骨折断端相互摩擦,可发生剧烈疼痛,当进行开闭口运动时则更加明显,根据疼痛点可大致确定骨折的部位。③麻木:颌骨骨折损伤到神经时,可发生麻木;上颌骨骨折常损伤眶下神经,引起眶下区麻木;下颌骨骨折则可伴发下齿槽神经损伤,引起患侧下唇麻木。④出血及瘀斑:颌骨骨折时,邻近软组织可发生出血,在组织内造成血肿,在皮肤上出现瘀斑。⑤牙及牙龈的损伤:牙与牙龈与颌骨紧密相连,当和骨骨折波及牙槽突时,常同时发生牙龈撕裂伤,并伴有牙折、牙松动及脱位等。⑥流涎:颌骨骨折后,由于开闭口运动受限,唇、舌的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加上食物滞留、吞咽不便等因素致使涎液滞留并发生外溢。⑦影响呼吸、咀嚼和吞咽功能:颌骨骨折可因骨折片的移位而影响呼吸,由于严重的咬合疼痛和咬合关系紊乱,患者的咀嚼和吞咽功能也受妨碍;此外,口、咽组织的水肿和疼痛也可影响呼吸及吞咽运动。⑧张口受限:颌骨骨折以后,由于疼痛、咀嚼运动失调和反射性肌痉挛、骨折片移位、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因素,多发生张口受限。

第3题:

试述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1)移位和咬合错乱:咬合关系错乱和移位是颌骨骨折中最明显和最常见的症状。
(2)骨折段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下颌骨是整体活动的,当发生骨折时,则出现分段活动。此体征在检查时容易被发现。是诊断骨折的重要指标之一。
(3)感觉异常:下颌骨内有下牙槽神经血管束通过,下颌骨骨折伴发下牙槽神经损伤时,同侧下唇可麻木。
(4)面型及牙弓形态发生变化:面部外形的改变可被面部肿胀所掩盖。面侧部变平可由于下颌角或升支的骨后缩。双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可引起面部变长。
(5)牙及牙龈损伤:当下颌骨发生骨折时,可同时伴发牙折、牙脱位、牙松动及牙龈的撕裂。通过裂伤的创口可查看骨折的类型和骨折线的方向。
(6)功能障碍:颌骨骨折后可出现张口受限,影响呼吸、咀嚼和吞咽。由于颌骨的连续性中断,可有咬合无力,让病人咬紧压舌板或口镜,然后抽出,如能咬紧,压舌板不能抽出,多无骨折,如不能咬紧,则多有骨折。在颏部的粉碎性骨折时,可引起呼吸道梗阻。

第4题:

颅颌弹性绷带用于()

  • A、临时固定颌骨
  • B、颌面部经常采用的绷带
  • C、使用于上颌骨、面、睑部手术后
  • D、各种骨折及术后颌骨制动用
  • E、适合上颌骨骨折的牵引

正确答案:D

第5题:

简述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定义:一般指出生后3个月以内的化脓性颌骨中央性骨髓炎,主要见于上颌骨。病因:血行播散(败血症,脐带感染)最多见;亦可由于黏膜皮肤的损伤和乳头感染引起;泪囊、中耳的化脓性炎症扩散亦可导致骨髓炎。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
(1)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2)眶下、内眦及口内相应区前庭沟和硬腭等部位肿胀。
(3)眶下、鼻腔、口内前庭沟、硬腭等部位溢脓。
(4)慢性期形成瘘管,持续排出脓液、小死骨块和坏死牙胚。
(5)探查瘘管可及粗糙骨面及感染牙胚,很少有大块死骨块。
治疗:
(1)急性期:全身抗感染,支持疗法;局部切开引流术。
(2)慢性期:治疗偏于保守,注意避免切除未坏死骨质,保留未感染牙胚。

第6题:

请简述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定义:一般指出生后3月以内的化脓性颌骨中央性骨髓炎,主要见于上颌骨。
病因:血行播散(败血症,脐带感染)最多见;亦可由于粘膜皮肤的损伤和乳头感染引起;泪囊、中耳的化脓性炎症扩散亦可导致骨髓炎。
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最常见。
临床表现: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眶下、内眦及口内相应区前庭沟和硬腭等部位肿胀。
眶下、鼻腔、口内前庭沟、硬腭等部位溢脓。
慢性期形成瘘管,持续排出脓液、小死骨块和坏死牙胚。
探查瘘管可及粗糙骨面及感染牙胚,很少有大块死骨块。
治疗:
急性期:全身抗感染,支持疗法;局部切开引流术。
慢性期:治疗偏于保守;注意避免切除未坏死骨质,保留未感染牙胚。

第7题:

简述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受伤早期应注意有无休克、颅脑损伤或其他损伤。应以抢救生命为首要任务,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方可进行颌面部楣伤的治疗。(2)软组织的处理:在骨折片复位前,必须做软组织创口的处理。暴露的骨面应尽可能应用邻近组织瓣覆盖。(3)正确复位:正确复位表现在正常咬合关系的恢复。牙齿在骨折复位和固定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应尽量保留。(4)固定和早期活动相结合:下颌骨骨折固定4周即可。4周后逐步开始活动和练习张口,同时密切观察骨折部的愈合情况。上颌骨骨折一般固定3周,关节部骨折以固定2~3周为宜。(5)局部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颌骨骨折的治疗以局部处理为主,但也不应忽视药物治疗的作用,如抗炎药物防治感染;增加钙剂以促进骨质钙化;中医中药的适时应用等。

第8题:

简述颌骨骨折X线影像。


正确答案: 下颌骨好发。
骨折X线片观察要点:骨折的部位与数目,骨折的类型、骨折的移位,骨折线与牙齿的关系,骨折线与营养管及正常骨缝影像的区别。

第9题:

简述颌骨骨折的常用固定方法。


正确答案: ①外固定:Ⅰ单颌外固定:包括牙弓夹板固定法、自凝塑胶外固定法等:将一牙弓夹板横越折断部及其两侧牙齿,用金属结扎丝将夹板与牙齿逐个结扎,依靠牙齿固定折断的颌骨。Ⅱ颌间固定:包括简单颌间结扎固定法、小环颌间结扎固定法、带钩牙弓夹板颌间固定法、粘片颌间固定法和自攻螺丝钉颌间固定法等,前四种方法利用颌骨骨折段上的牙齿将上、下颌骨固定在一起,最后一种方法是将自攻螺丝钉攻入上、下颌骨的唇侧牙槽骨内,用金属结扎丝将螺丝钉牵拉在一起,从而将上、下颌骨固定在一起。Ⅲ颅颌外固定法:包括口内牙弓夹板石膏帽固定法、口外须牙弓夹板或金属托盘固定法和头颏石膏绷带固定法,采用各种外固定方法将上颌骨和颅面骨固定在一起。
②内固定:通过创口或手术切口,暴露骨折线两端的骨面,然后选用合适的固定器材及方法进行固定。包括金属丝骨间结扎法、小型或微型接骨板固定法、动力加压板固定法、拉力螺钉固定法、修复重建板固定法等。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牙在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上下颌骨上有牙,骨折时发生骨折段移位,其咬合关系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在治疗颌骨骨折时则以恢复正常咬合关系为重要标准,牙则被用做固定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