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国际组织的各个机关,除秘书处外,必要时都需要对本机关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项作出决议或决定,决策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或采用不投票的下山一致方式进行。而投票表决方式又分为全体一致和多数表决两种方式。
1、全体一致全体一致指需要参加表决的全体成员的同意,决议或决定才能通过这种表决方式是以国家主权平等为理论为依据的,但是现在大多数普遍性国际组织已放弃了全体一致的表决方式。
2、多数表决多数表决可分为简单多数和特定多数两种,简单多数指只要有过半数的同意票,决议或决定就可通过。特定多数只国际组织的决议或决定须以2/3或更多同意票才能获得通过。特定多数的表决方式多适用于对重要问题的决策。
3、协商一致是指经过协商,只要在有关问题的基本点上达成一致,而在非基本点上即使存在分歧,如成员国部提出反对,决议即可通过。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是在国际组织中占多数和占少数的国家的利益都受到保护,多数国家不能依其投票权上的优势压倒少数国家是决议或决定获得通过,而少数国家也不能以其强大的国力反对多数国家,阻碍决议或决定的实施,从而促进了不同利益国家间的妥协。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


参考答案(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人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成本越低,
  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只有那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决策方案才是高质
  量的决策方案。
  (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
  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一项优质的决策方案,应该是通
  过方案内在凝聚力和设定的机制,把方案内含的各种要素及条件按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有机
  地统合为一体。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一
  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或意外情况出现时,该方案本身
  有应变的弹性和进行局部调整的余地。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决策方案力度不够,解决问题就会“力所不及”;力度太大,可能会
  因矫枉过正而导致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导致事物发展动态平衡格局的崩溃。

第2题:

试述明朝行政决策的主要方式?


正确答案:(1)会议制度作为皇帝酝酿决策的会议形成很多,明初皇帝用得最多的是内廷会议。废除宰相制后,内阁会议日趋重要,这种会议在„朝房举行,有时皇帝亲赴内阁议事。遇有军国大事或大典,依历代王朝的传统,在“朝堂”举行朝议或廷议。主持廷议的大臣因事而异。
(2)票拟与批红
明中期以后行政决策主要是中枢机构官员紧密围绕协助皇帝处理奏章并代拟谕旨的过程,奏章的进呈和相应制诏的下达是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内阁就是皇帝手下协助处理奏章并代拟谕旨的工作班子,司礼监太监则充当皇帝代理人。因此,部院题请、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构成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
明初设中书省、百官奏事必须经过中书省。废中书省后,一切政务由皇帝亲裁,批答奏章之权由皇帝牢牢掌握。从宣德年间起,内阁开始有了票拟权。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幼冲,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
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奏章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重拟,称为改票。明宣宗以后,司礼监秉笔太监取得代皇帝批红的权力,成为皇帝处理机务最为帖近的助手。
(3)封驳制度
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有票拟权外,还有封驳之权,即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加以驳正。但明代内阁并非执行部门,也没有下属的施政机构,因而皇帝下诏并非非要经过内阁不可,故内阁封还诏书的权力和效果十分有限。除内阁外,六科也有封驳权。

第3题:

试述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


参考答案:

国际组织的各个机关,除秘书处外,必要时都需要对本机关职权范围内的有关事项作出决议或决定,决策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或采用不投票的下山一致方式进行。而投票表决方式又分为全体一致和多数表决两种方式。
1、全体一致全体一致指需要参加表决的全体成员的同意,决议或决定才能通过这种表决方式是以国家主权平等为理论为依据的,但是现在大多数普遍性国际组织已放弃了全体一致的表决方式。
2、多数表决多数表决可分为简单多数和特定多数两种,简单多数指只要有过半数的同意票,决议或决定就可通过。特定多数只国际组织的决议或决定须以2/3或更多同意票才能获得通过。特定多数的表决方式多适用于对重要问题的决策。
3、协商一致是指经过协商,只要在有关问题的基本点上达成一致,而在非基本点上即使存在分歧,如成员国部提出反对,决议即可通过。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是在国际组织中占多数和占少数的国家的利益都受到保护,多数国家不能依其投票权上的优势压倒少数国家是决议或决定获得通过,而少数国家也不能以其强大的国力反对多数国家,阻碍决议或决定的实施,从而促进了不同利益国家间的妥协。


第4题:

试述渐进决策模型。


正确答案:①渐进决策模型是林德布洛姆对政策科学的主要贡献,是在对理性决策模式批评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分析路径。
②把公共政策看作是一个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利的决策者的讨价还价和妥协起着主导的作用,最终达到的决策在实践中便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③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看作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修正的过程。它是在以信的政策、惯例基础上制定新政策,只是对过去的政策做局部的调整和修改。

第5题:

试述国际组织及其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国际组织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行为主体,包括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和非国家之间的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组织的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组织都具有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
第二,国际组织的基本存在和活动依据是参与者所签订的条约,超越或者违背条约规定的机构、职权和活动,均为非法或无效。
第三,国际组织的原则是各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平等,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或者个人事务,更不得侵犯各参与者自己的权利。
在国际社会中,人们常常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按照其基本性质、活动目标和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一般政治性组织和专门性组织。
第二,按照其成员构成和处理事务的地域范围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第三,按照其活动的内容和领域划分,可以把国际组织划分为政治性、经济性、军事性和文化科技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国际组织。

第6题:

试述魏晋面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方式?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的行政体制既从总的趋势上呈现出加强中央集权的集中倾向,又不时伴随出现背离中央集权的分散倾向。这种体制上的两重性也反映到行政决策上,使这一时期的行政决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程序:(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对皇权的一种制约。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劳落。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
①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的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②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在这一决策程序中,各机构上报文书经三省审核后,择要送达君主,皇帝裁断后由承担草诏工作的官员草诏,经皇帝认可后,由宰相副署,然后下达执行,行政决策过程即告结束。

第7题:

试述确定型决策,完全不确定型决策及风险型决策的区别。


正确答案: 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对象的未来状态是确定的,即每一种抉择,在决策系统的约束下,未来只有一种可能结果。但现实中许多决策问题,其决策对象的未来状态是不确定的,每一抉择,未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结果,即事件未来有多种自然状态。这种决策即为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根据决策者对未来事件可能发生结果的概率是完全未知或已知(可估计出来)划分为完全不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完全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无法确定或估计出来未来可能发生的每种结果的概率的情况下的决策。而风险型决策,是决策者对于决策对象未来可能发生的每一种结果,能够根据统计规律和实践经验获得其概率,进而所作的决策。

第8题:

试述公安决策的效益性原理。


参考答案:

理解决策的效益性原理,首先必须把握效率、效果和效益这三个要领。效率是指决策方案实施中所消耗的能量与所获得成果的组织训练;效果是指通过决策方案实施所产生的结果;效益是指决策方案实施后实际产生的效果与所付出的代价(成本)之间的差值。因此,是否能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接近实现目标的结果,就是测定效益大小的标准。
在当代决策科学中,追求效益是至关重要的。但科学的决策不仅仅表现在决策的效果上,也就是说,不能仅仅以正向还是负向效果来衡量决策是否科学。在正向效果中还要看是否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效益。因此,可以说,效益性原理是各项决策原则的灵魂与核心,对公安决策来说,其效益具有潜在性、间接性、综合性的特点。公安决策的效益一般不表现于直接创造价值,而是表现于避免损失、挽回损失,在于通过维护社会公共安全而对社会发展的每个领域起到保障和促进的作用。紧紧围绕提高效益进行公安决策,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地需要经常考虑的:一是时间问题,二是数量问题,三是代价问题。


第9题:

国际组织的决策方式一般有()。

  • A、全体一致通过
  • B、多数表决通过
  • C、协商一致通过
  • D、特定多数通过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试述影响决策的因素。


正确答案: (1)主观因素。
决策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决策是否有效,决策者与决策执行者的素质、修养、能力、精神状态、个性倾向及个性特征等,均对决策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决策过程中,由于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及风险偏好不同,对团体成员会发生相互影响,而能力强,德高望重,有权威性的人,往往对别人影响较大。决策是一种综合性能力,一般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直觉判断能力、决断魄力、组织团体的决策能力等。除能力因素外,决策人自身的胆略、胆识、开拓精神、风险精神、负责精神等都会影响决策的效果。
(2)客观因素。
掌握信息的多少,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条件与时机是否成熟,团体规范和内外压力等,都会影响决策及其效果。
(3)文化因素。
这是主客观统一而形成的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很大差别,因而在决策方式上有很大差异。传统管理观念强调专制、封闭、凭经验进行决策;现代管理主张用民主、开放、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